解读“牧区水利建设”

0
2003-06-17 08:14
目前草原由于超载过牧、滥垦滥伐,沙化、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牧民生态环境恶劣,牧区经济发展滞后。近年来各地试点表明,根据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通过发展灌溉饲草地,对天然草原实行禁牧、轮牧、休牧、对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发展牧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牧区水利建设工作,不仅对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意义重大,而且对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牧民奔小康具有重要作用。要从全局的高度、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新时期加强牧区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把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当做牧区水利建设的首要任务。为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发展牧区经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牧区水资源,水利部目前正加紧编制全国牧区草原生态建设水资源保障规划。

牧区水利基础设施是草原生态保护和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草原生态和牧区经济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基础设施的牧区水利,要推动牧区生产关系的调整,为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创造条件。

多年来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广泛开展牧区水利试点工作,内蒙古目前已发展灌溉饲草料基地342万亩,年产饲草料42亿公斤,解决了487万羊单位的饲草料供应问题。灌溉饲草料地亩产一般可达1000公斤以上,相当于40-50亩天然草原的产草量,可使20-100亩天然草原得到保护。

牧区水利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发展牧区经济、增加牧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和牧区经济发展水利支撑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牧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牧区水利工作要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坚持保护与建设相结合,以保护为主;坚持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坚持"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合理控制草原载畜量;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多渠道增加投入;坚持依法办事,完善制度保障;坚持建管并重、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