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问

作者:朱梦琦(女) 文字类优秀奖

    创作说明:该作品开头从水的角度,以一种近似散文的手法引入现在存在的一系列水资源污染和浪费问题;继而将文章的思路引入我国的水利事业发展,并由此对于水资源现状产生思考,提出江河湖海都成为无源之水后的设想以及地下水过量开采后必然引发的悲剧。众所周知水是万物之源,然而它产生了生命却为人所伤害,水灾水患不断、南涝北旱的常态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和反思。现今,水资源的破坏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淡水的稀缺更使得每年数以万计人因为饮水不洁而患病身亡。那么我们该如何节约用水?如何防治水资源破坏?真正做到爱水、护水、珍惜水资源需要我们将水也看做生命体,明白救她的同时也是自救。

水  问

    她是一滴水,让她沿着河床日夜奔赴,去向未来,去向未知的一切答案。

    她是一滴水,让她随着风去摇摆,去向未来,去向一切可知不可知的因果循环。

    她是一滴水,让她凝固成一种姿态,去向未来,去向必然的欣喜或是遗憾。

    我问水,什么能拯救她脆弱的生命;我问水,什么能阻止她流浪的命运;我问水,什么能留住她凝固的一瞬的美丽;我问谁?

    当她清澈的眼眸变成滇池遍生的蓝藻,我看到,是淤泥中的鱼骨,是不可见底的深深的忧愁;当她澄亮的心房变成海岸线上的枯井,我看到,是海在笑,或是咆哮的哮;当她决定奋起反抗,我看到,这世间至柔之物也有毁天灭地的力量。我求她给予这世上一切生灵以安宁,我求她安息胸膛中灼灼烈火,我求她却听到哭泣。她曾选择宽容,容忍这世上一切不堪、丑陋,也曾孕育一方文明,承载无数失意人的愁心。可是她曾真心相待的,如今回馈她的却是以她为代价的工业文明,她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百年发展,亦照出了一个民族的道德良心。

  “江山两相值,后世无水患。”

  “禹功既已成,水患方兹息。”

    有史以来,我国就是一个水患频发的国家,多难兴邦,大禹治水,李冰造都江堰,以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根据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情况,提出了“高峡出平湖”、“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并成为如今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完工及南水北调工程建成的指南。然而,大型水利工程的逐一竣工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肆意挥霍水资源或者我国已经摆脱贫水国的身份;相反的,我们看到工程施工中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巨额的项目资金、长距离施工难题以及征地安置居民等等,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一滴干净的水都来之不易。然而“引江济太”等课题的陆续出现却又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曾经的“太湖美”变成了如今一个讽刺的惊叹号,深深的烙在中华民族的脊背上,国人的每一次呼吸都该引起一次阵痛。可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国民、企业的用水量也与日俱增,排污量更是居高不下,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河流、湿地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湿地退化”、“地下水超采”、“河流断流”的水资源灾害不一而足。试想有一天长江污染、黄河枯竭,所有的江河湖海都成了无源之水,我们去哪儿引水调水,问谁要一片碧海蓝天?更使我不敢相信的是,北方部分城市因为地下水过量开采,已经在地下形成一个个螺旋形的空洞,彼此联接。毫无疑问,一旦遭遇强烈的地质灾害,这里将是下一个陨落的楼兰。无论如今有怎样显赫的过去、怎样发达的文明、怎样繁荣的经济,都不过是千年以后珍贵的史料和又一个未解之谜。

    众所周知,所有伟大的文明都发源于大江大河两岸,但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却似乎削弱了水的地位。人类从最初的盲目崇拜自然变成试图驾驭自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过程,也终将是自我毁灭的过程。水灾水患不断,北旱南涝已成常态。有数据显示,每稀释1吨污水需要20吨清水;我国天山东部雪线高度正在以8m/年的速度上移;被污染水体中可检测出超过2000种化学物质;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以35条/年的速度消失;西安大雁塔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已倾斜一米等。警钟已经鸣响,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同样水可以诞生文明也可以毁灭文明。

    尽管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水覆盖,总水量为13.68亿立方千米,但是淡水水量只有大约0.48亿立方千米,约占总水量的3.5%。截至目前,全世界还有超过10亿的人口用不上清洁的水,人类每年有310万人因饮水不洁而患病死亡。试问如果没有水,我们还能在地球上走多远?

    诚然,历来中国人都不缺乏节水的历史、意识和技术:坎儿井、北海团城等这些古老的节水设施已经使用了几千年,我们缺的仅仅是一分社会责任感。如果对一户农民、一个企业而言,节水比浪费水成本还要高昂的时候,为什么要节水?如果对一户家庭、一个城市而言,污染和浪费仅仅影响的是下游的城镇时,为什么要居安思危?如果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而言,无限度用水带来的是高额的利益回报,为什么要阻滞发展?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时代,人们底线太低,信仰太少,我们越来越习惯用促进发展的遮羞布来掩饰节水爱水的空口号。不问万世发展,只争朝夕长短,人心浮躁,急功近利,是现今社会的病态。要根治这一社会诟病,必须要有切实有效的法律督促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产业的转型,让法律的条框制约利欲熏心的商人。充分发挥国家的职权,大力宣传节约用水、防治水资源破坏意识,给予节水先进单位、个人以奖励,抬高超过限额部分水价,加大水资源污染防治力度和惩罚措施;着重提升大中小学生节水护水理念,举办节水日活动,真正将节约用水、防治水资源破坏根植于人民群众心中。另一方面,作为国家的新生代主力军,大学生更应该以身作则,献身节水爱水事业中,借助自身实力,将科研能力真正用到实处、落到好处。面对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象,节水需要更加有效的方式,而不仅仅是老生常谈的从身边做起,这样的节水量对于水资源现状是九牛一毛,我们需要的是全新的思路。显然大肆开采地下水已经证明是不可行的,寻找可替代资源,或者寻求新型的污水净化方式应该成为研究重点,国家也应加大扶持力度,提供优厚的政策和科研经费,吸引更多业内人才。

    水不是我们牟取暴利的牺牲品,而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她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却恶行相向,她香消玉殒之时也是我们自取灭亡之日,所以请将水当做和我们一样的生命体去看待,尊重她,爱护她,珍惜她,视若体肤。

    一朝水问万夫应,千年水利砥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