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志翔 文字类优秀奖
创作说明:本文直接叙述全球水资源的现状,由水资源的短缺造成了人类生活的水荒危机,并且提出如何保护和更有效地合理利用水资源。同时,虽然水资源短缺,但是水涝的灾害却没有因此消失,反而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破坏而越加严重,因此我们也要防治水灾害。本文对历史及现在中国的水灾害的特点进行分析,根据其特点科学的做出相对应的措施,这样使得防治水灾害工作能更加有效率。归根结底人类只有爱护水资源;爱护自然环境,水荒与水灾才会远离人类。
水危机——水荒与水涝
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但是其中海水却占了97.2%,陆地淡水仅占2.8%,而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江河、淡水湖和浅层地下水等淡水,又仅占淡水储量的0.34%。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数量极有限的淡水,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污染。据科学界估计,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缺乏饮用水,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目前已有70%,即17亿人喝不上清洁水,世界已有将近80%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胁。
我国人均淡水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已有29%的人正在饮用不良水,其中已有7000万人正在饮用高氟水。每年因缺水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更达400多亿元。可怕的数据表明:水资源短缺成了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危机。因此,保护和更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那么,怎样才能保护和更有效地合理利用水资源呢?从环境角度来说,最完善的措施是拦水和调水。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但这只是一个方面,而对于人类来说,更重要的是注重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工业方面提倡节水产业,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废水处理;在农业方面应采用先进的灌溉方式(喷灌、滴灌)等。水是生命的基础,它不仅关系到人类生活的质量,还影响到人类的生存能力。所以增强水的危机意识,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资源,才是当务之急。
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有的职责,但是现在浪费水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中国,是世界上12贫国之一,淡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1/4;666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其中130个城市严重缺水,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2300亿元。每年受旱农田32亿亩,约有5000万人和3000万头牲畜面临水荒。如果一个水龙头1秒钟漏掉一滴水,一年便会漏掉360吨水。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都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他们不但不爱惜水,而且任意浪费挥霍。其实我国的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并不均匀,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非常之大,再加上污染,使水资源更加紧缺,所以自来水也是来之不易的。国家淡水资源缺乏,然而,人们应该要更加地去珍惜和节约它。据分析,每个家庭只要注意改掉浪费用水的坏习惯,就能节水70%左右。但是生活中与浪费水有关的“绯闻”比节约用水的要多。比如:把烟头、碎细废物倒到厕所里冲掉;为了接一些冷水,而白白地浪费掉很多水;停水期间,忘记关上水龙头;洗手、洗脸、刷牙时,让水一直流淌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资源,但是水太多、水太少、水太脏、水太浑都会给人类造成灾害,因此水具有利害两重性。水资源的匮乏是人类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但同时水灾害也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巨大的威胁。
中国是世界上水灾害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强度最大的国家之一。纵观中国历史,统治者无论贤愚,都重视水灾害的防治,采取的对策最突出的就是兴修水利,治理河患。可以想象古时的水患在我们祖先脑中留下来永远难忘的悲惨记忆。
从古至今,洪水对人类的威胁丝毫没有减弱,它仍然是对人类社会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翻开人类与水灾害抗争的历史,从中可以看到水灾害后果的触目惊心。洪水是怎么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干旱是怎样炙烤着骨瘦如柴的灾民和龟裂的土地;水污染是怎样无情地摧残人们的身心及美好的自然界。水灾害在过去导致某些社会的崩溃,将来亦可能导致某些社会的崩溃。有人统计,中国古代发生的13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中,有12次起义爆发的原因是自然灾害,而引发起义的自然灾害则大多为水灾,其中直接削弱甚至推翻了王朝统治的有8次。当然,因水灾害引发的社会动荡,大多与人祸有关。像如今各种大肆动工修筑大坝等都包含着水灾害的隐患。
掌握水灾害的特点,可以有效的防治水灾害。具有以下特点:
种类多。主要有洪水、干旱、海啸、风暴、污染、冰雪等其他灾害共6大类20余种。
范围广。一年四季都可出现水灾害,无论在高山、平原、高原、海岛,还是在江、河、湖、海以及空中,处处都有水灾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灾害呈现日益多元化、极端化。
群发性。某些灾害往往在同一时段内发生在许多地区,如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珠江并发特大水灾。
灾情重。联合国公布的1947~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达121.3万人,其中61%是由水灾害造成的。2008年1~2月份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冰雪灾害。
次生性。洪灾气候条件往往能形成或引发山洪及伴生灾害、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
城市水灾损失比重增大。近年来,北京、上海、成都、西安、武汉、广州等一批大城市相继遭受了大暴雨的袭击,使得人们对城市型水灾害有了切身的体会。
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在与水灾害作斗争。纵观历代治水方略,可以看出它是和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并不断进步的,在长达4000多年的治水史中,堤防是主要的防洪手段,以堤防洪是历史的进步。要完全防治水灾害是难以做到的,人们的注意力应集中在尽可能减轻灾害所造成的人身和财产的损失上。为减轻灾害损失,当今防洪中应更多的注意研究社会和经济发展如何适应水灾害规律。
为此,我们必须科学的应对水灾害。首先需要健全防灾减灾体系,通过健全和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建立洪水管理制度,避免大洪水可能带来的毁灭性灾害,避免大量群众流离失所所给社会带来的动荡,避免抗洪抢险救灾给社会正常生产、生活造成大的影响,确保大江大河、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大中城市及重要的基础设施的防洪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我们需要提升科学治水能力。现如今,由于技术水平的制约,预警信息传递仍是薄弱环节,因此需要增强灾害前兆的监测与判断能力,提高水旱灾害预报的精度与提早预见期,合理确定警报的发布范围与时机,进行灾情的快速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排除工程隐患与险情,通过防洪工程体系及其他调控手段的合理调度运用,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之后,我们需要保持稳定投资规模。历史经验和国际经验都充分表明,无论是对进行历史的纵向还是横向比较,经济越发展,综合国力越强,防御和减轻水灾害的综合实力就越强,重大水灾害的人员伤亡程度就越轻。就我国而言,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靠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加大对水灾害发展规律、预报预测、防灾减灾措施等科技研发投入,加快交通、通信、电力基础设施特别是与减灾密切相关的海防、堤坝、监测预警系统工程建设,加强救灾物资储备,有效防御和减轻水灾害。
最后需要我们加强防灾应急管理。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体污染等水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涉及方方面面,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在防御水涝灾害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的损失和影响,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水灾害应急管理机制,落实各项应急预案。在水法规执行、水规划实施、突发性水事件处理等涉水工作中,水行政主管部门也必须从狭隘的部门业务工作中走出来,扩大宣传,发动群众,努力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和支持度。同时,要加强决策后评估,是加强应急管理的必要环节。
节约用水,人人有责。只要大家都注意节约用水,水荒才会远离我们,我们的生活才会安定、和谐;环境才会优美、舒适。同时水灾害也不容忽视,水能让我们生存,也能让我们覆灭。节水、爱水、防治水灾害从我们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