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1 张謇.jpg

张 謇

 人物简介

张謇,清末和民国初年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我国近代治水的先驱、水利专家,导淮的倡议者和积极推行者。主张兴修水利,倡导应用新技术,重视培养水利科技人才;对中国水利设施、河流利弊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在担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和运河督办期间,提出了对淮河、长江和黄河的治理设想,并对一些江河进行规划;在南通水利和江岸保坍、淮南盐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工作。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有时亦称张季子。185371日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县常乐镇。他祖父靠租种薄田度日,到他父亲时,已置田20余亩,开一片小瓷器店兼做小买卖。张謇兄弟5人,排行第四。幼年聪慧好学,4岁启蒙,5岁入塾,12岁时塾师出人骑白马门前过,命张謇属对,他应声作答:我骑金鳌海上来,足见其聪颖悟性。1868年中秀才。1874年随原通州知州孙云锦查勘淮安渔滨河积讼案,第一次接触水利,决心导淮。他从清道光年间冯道立所著《淮扬水利图说》、同治年间丁显所著《请复淮水故道图说》和明代潘季驯著《河防一览》及清初靳辅著《治河方略》等水利著作中,进一步了解淮河的历史和现状,增强了治水的决心。1885年秋以顺天乡试第二名高中南元(举人)。1887年被开封知府孙云锦聘为书记,8月奉命勘察黄河郑州决口情况,并作《郑州决口记》以记始末。9月更奉河南巡抚倪文蔚委托,主持河工计划,拟具疏塞大纲。为此他查考大量史书及治水要籍,结合实地考察,提出复禹故道的大胆主张。被阻后,他又提出以切滩取直法整治黄河南段来化解险情,并建议采用机船疏浚以便施工。同时,他还5次上书巡抚,申说利害。然而张謇的建议始终未被采纳,因此辞职回到南通。1894年张謇应恩科礼部会试、复试顺利通过,参加殿试策问首先是水利河渠要旨。由于张謇融古贯今,作答准确无误,终以一甲一名独占鳌头。从关键性的殿试对策主要试题角度来看,张謇可称为我国第一名水利状元。张謇历经曲折,终于攀登上科举之途的最高峰,但他没有钻营权利,仍孜孜不倦地奔波于河湖之间,把后半生精力贡献在江河治理上,为祖国兴盛作不懈努力。

全力关注淮河水利

张謇其后半生主要精力在从事导淮工作,从1903年发表《淮水疏通入海议》到1924年嘱导淮测量处处长沈秉璜将测成导淮图表目录印布止,先后22年担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导淮督办、运河督办、江苏新运河督办等职,呕心沥血关注导淮工程。他结合导淮实践,撰写了不少论文,在《张季子九录》、《政闻录》中水利类7卷,计有论文85篇,其中涉及淮河水利的就有64篇,占论著的75%

张謇从事导淮22年中,始终贯彻科学办事的原则,并于1909年设江淮水利公司。1911年设江淮水利测量局,正月开始测量淮河、运河及沂沭泗各河道,为导淮作准备。在实测废黄河口潮位中,以19121111日下午5时的低潮位为基准面,称废黄河零点,又称江淮水利局零点,从而确立了淮河流域以废黄河口零点为基面的统一高程基点,沿用至今未变。测量人员是通州师范学校测绘科毕业生40人,后又增加苏州土木工科甲班毕业生20人。20年导淮过程中,累计测成导淮图表1238册,图25卷计2328幅。

1913年张謇领导的江淮水利测量局,在淮河中、下游的蚌埠、中渡及里运河的淮阴、码头镇、六闸等地设水文站,后又在中、上游正阳关、长台关等地设立测站。1924年淮河各测站记录资料中断,张謇领导的江北运河工程局接测淮河流域各河道地形、雨量、水位、流量等,并绘制了大量图表,为以后各个时期导淮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张謇升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后,于19144月偕同荷兰水利工程师贝龙猛南下查勘淮河,历时一月,完成淮北及蚌埠一带淮河流域的查勘工作。

由于张謇采用淮河流域的测量成果,以及亲临淮北和蚌埠一带查勘的实践,从而为淮河的规划设计撰写了《导淮计划宣言书》、《治淮规划之概要》、《江淮水利施工计划书》等导淮光辉著作。张謇导淮的核心是蓄泄兼施江海分疏

张謇于1874年至淮安勘视渔滨河狱,始搜旧籍,稍稍考察淮河形势。尔后,他采纳夏禹治水之道,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之说和清代丁显、金安清、赵秉节等人的导淮论点,兼听荷兰贝龙猛,美国詹美生、寨伯尔、费礼门的看法,然后查勘淮河流域,测量淮沂沭泗的高程地形,勘古禹王河遗迹,登涂山视淮河今昔之变迁,总结各家治河理论,提出了统筹全局,蓄泄兼施上下游兼顾的治淮蓝图。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淮河大水,毛泽东主席作出根治淮河的指示,在周总理主持的治淮会议上发生蓄泄之争。时任水利部技术委员会主任须恺,是张謇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首届毕业生,他对张謇的蓄泄兼施的导淮方案,一向钦佩。他认为单纯的或单纯的,都不能全部达到除害兴利的要求,只有蓄泄兼筹才能准确地表达治水的自然辩证法。他根据这个主张和张謇的统筹全局,蓄泄兼施的导淮论断,经过与水利部李葆华部长查勘淮河流域,深入研究治理淮河的方案后,向周总理提出蓄泄兼筹的意见。195010 月,政务院颁布了蓄泄兼筹作为治淮的方针,在淮河干支流上游修建水库拦洪蓄水,中游开辟行蓄洪区滞洪分洪,下游开挖入江水道,开展入海水道方案研究,逐步恢复淮河入海水道,泄洪入江入海。

历年导淮论说,不外入江、入海或分入江海三种说法。张謇的导淮思想是随着深入调查研究、广收博采、权衡主次,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逐步转变的。从复淮导淮,从全量入海江海分疏是不断发展前进的。1913年,张謇根据自身淮北查勘的实情和两年的测量资料,并采纳了安徽柏文蔚的意见,提出了江海分疏的主张。这是近代复淮导淮史上的一大创举。这个江海分疏的原则是正确的,方案也比较合理。他于1913年发表了《导淮计划宣言书》、《治淮规划之概要》,提出了淮水三分入江、七分入海和沂沭河分治的原则。1919年,张謇再度研究多年导淮测量资料,发表了《江淮水利施工计划书》,对江海分疏作了修改与记述,主张淮水七分入江、三分入海,并兼治运河及沂沭河,这个主张比较正确。当时淮水最大流量按12500立方米每秒计算。入江流量按7000立方米每秒,入海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另2500立方米每秒贮蓄于洪泽湖。2003年淮河又遇特大洪水,刚完工的入海水道最大泄洪量为1500立方米每秒,入江水道最大为8700立方米每秒,这和张謇制定的入江入海流量很相似。他的七分入江、三分入海的导淮计划,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比较科学地解决了淮水出路问题,这是他深入研究淮河的结果,得到后人赞赏和采用,并在治淮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

力主治江当从下游始

张謇的治江主张,核心是治江当从下游始。这种主张他在1894年殿试河渠对策中就已提出治水先从下处着手。” 1921年江淮发生大洪水,下游灾情严重。张謇忧心忡忡,地方人士请省设立下游治江会,于是征询张謇意见。他复韩国钧省长中述及:今日之江非治不可,……吾苏为长江下游,际此上游图治,吾苏之江非即治不可。于是他提出治江三说为治全江计应呈明政府,联合湘、鄂、赣、皖、苏五省水利人士,设立长江讨论委员会,以南京为会所。南京居下游,治江当从下游始。”②由湘、鄂、赣、皖四省遴选优秀知识青年四五十人进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学习,培养水利专门人才。为江苏计,境内长江干流,宜作统一规划,分段治理。今年(1921 年)江淮沂泗大涨,海潮大上,受害最烈。且江南北塌地滞航,不即设治,害无已日,……以江阴南通一带为最甚,施工当自江阴以下最大流量要处始之议,”“为治而先下游其必自此段始。张謇治江观点的形成并非偶然,虽有其地区和历史局限性,但也以自身治江实践为依据。张謇在筹办南通护岸过程中,深知治江必须统一规划下游河势,统筹全局,结合治理,视为上策。就治水而言,张謇认识到,必须顺乎水性,作全局统筹,切不可囿于局部利益而利己壑邻。孤立从事某一工程,难获长久效果。其所经历与教训,对深化其治江思想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启迪。

在张謇治江三说的影响下,1922123日北洋政府决定设立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会长由内务部长高凌尉兼任,张謇等为副会长。同年412日,由张謇发起的长江下游治江会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11个县代表参加。19231022 日,长江下游治江会继续于上海召开大会,推张謇为委员长,并通过组织法大纲,大纲中称实行导治长江,宜从下游苏省境内江流入手。”19225月,扬子江水道讨论会附设技术委员会才施测镇江至南通两岸地形。此举为继张謇主持下的南通保坍会在江阴、如皋、南通江岸线测量图表一段和江淮测量局在镇江上下游测量图表一段之后,在长江干游两岸测量面积较大,同时最早的水下地形测量。

张謇的治江思想——“治江三说,不仅有力促进了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的设立,而且对1928年改组而成的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的治江方针也带来一定影响。

以主要精力从事淮南盐垦

1895年张謇办通海团练时,看到通海交界处的大片海滩荒芜着,就想到垦殖事业。到1900年秋天开始规划定线,匡筑围堤,着手兴办,农田水利,定名通海垦牧公司。经过10年经营,垦殖总面积12万多亩,其中9万亩荒滩变成了棉区。从1911年开始公司盈利,1911—1925年的15年中纯利84万余两,已达实际投资的3 倍;另据1918—1925 年统计,共产棉16000多担,为大生纱厂提供了纺织原料,而且这片土地上,栖人有屋,储谷有仓,种菜有园,读书有校,还有集市乡镇。当时有人用范公筑堤,张謇植棉,对张謇开发利用沿海滩涂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

通海垦牧公司开办,实为江苏盐垦事业的蒿矢。在黄海滩涂上,进行农田水利规划,筑堤挡潮,建闸排水,开沟洗盐,造桥修路,围垦植棉,从而揭开了近代中国有规模开发利用黄海滩涂,推进中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序幕。张謇在1914年农商部长任上,创开垦及奖励种植棉花的条例。还颁布《国有荒地承垦条例》,在他的力主和推动下,又由财政部设立淮南垦务的专员,规定淮南盐产地通州、泰州两盐运司管辖区,5年内全部放垦,盐垦事业才大规模发展起来。因此,在张謇的指导和赞助下,沿海淮南盐垦事业闻风而起。从1913—1935年,南起长江口的吕四场,北至海州的云台山,绵亘700里的范公堤外的2000多万亩滩涂被筹划垦殖,通过标定土地,招募股份,设置机构,把垦田、改灶、开河、筑堤作为垦区四大工程。经过20多年的经营,先后创办了大有晋、大豫、大赉、华成、大丰、大纲、阜余等24个万亩以上大公司,以及十几个小公司,有正式名称的共有45个,连同派生小公司共70多个,可谓盛极一时。据《解放日报》19491230日调查报道,这一带滩涂面积为17383平方公里,合2607.45万亩。当时垦殖占地560万亩,到1937年日军侵入前止,各公司投资和债息共达2920万元,已垦棉田达140余万亩,年产棉花60余万担。海门等县移民到上述公司计5万户20多万人。

张謇创办盐垦公司,在淮南滩涂上使几十万亩乃至上百万亩土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着手筑堤、开河、建闸、修路、整地来进行垦区农田基本建设。其规模之大,考虑之周密是前所未有的。在垦区建大型水闸排水挡潮,修筑防洪防潮大堤,规划堤内农田的防涝、排盐水利系统和窕田制,不仅提高了当时农田的生产水平,而且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垦区农民发展生产的依靠。

积极兴办南通江岸保坍

南通位于长江下游北岸,1907年以后长江主流顶冲南通江岸,从天生港至姚港10多公里江岸大坍。1908年正月,鉴于南通江岸日削,张謇拿出私资3000元,聘请上海浚浦局派员来南通勘查水势。同年514日,荷兰水利工程师奈格到南通,溯江上行到镇江,察勘南通到京口一线水情。19101月,瑞典河海工程师霍南尔偕同施美德赴南通察勘沿江形势,随后奈格、海德生往返南通4次,到11月底制成《通州沿江形势图》和《通州建筑沿江水楗保护坍田说明书》。1912317日成立南通保坍会,公推张謇任会长,负责沿江保坍筑楗工程。19146月,张謇在南通召开了一次较大的水利学术研讨会,邀请中国河海总工程师贝龙猛以及荷兰、瑞典、英、美等国的水利专家共商南通沿江保坍方案。针对荷兰工程师奈格主张筑楗,美国工程师平爵内主张修堤的意见,会议商量,并由张謇决定,南通沿江保坍工程采用既筑楗又修堤的方法。19163月,南通保坍会建筑沿江水楗,聘请荷兰水利工程师特来克为驻会工程师,负责整个筑楗工程。特来克是奈格之子,继承父业来到南通后,用2个月时间,先测长江涨落潮流向、流速,看水力之强弱,江岸坍塌的形势。到425日写出《南通保坍计划说明书》,计划自天生港至姚港筑楗12座。当年6月,在特来克主持下,筑楗工程正式动工,筑楗不到三年,筑成水楗10座。1919年,特来克在负责筑楗期间突染急性霍乱身亡。张謇又续聘运河工程局来因兼视,并由宋希尚主持水楗施工日常工作。其后,宋希尚赴美国深造,1925年学成回国,担任保坍会经理。他采用美国密苏里河树楗保坍方法,就地取材,工料每座仅数千元。此议得到张謇的支持,从而修筑了1718两座水楗。到1927年止,前后兴工历10余年,南通沿江共筑楗18座及楗与楗间相应的岸墙工程约9 千米。自保坍工程实施后,南通沿江一带岸线逐渐趋于稳定。宋希尚在《河上人语》中盛赞张謇兴办南通保坍之功说:一,以南通小邑,竟与长江水力相搏斗,微张公之力谁能办到。二,以一县地方水利问题,竟能请到世界水利专家数十名之多,躬临踏勘,几成国际上研讨专题,全国未见其二。三,以一县之力,维护长江袭击,中央与省均袖手旁观,为世界各国罕见。四,因张公领导,地方协助征收亩捐,自卫自助,此所以南通为地方自治之楷模,难能可贵。五,在经费支出困难中,此项筑楗保坍,竟能保卫二三十里天天坍陷之江岸,为保坍工程放一异彩。

全力以赴兴修南通水利

清末通州水利失修,民国成立后,旱涝灾害频仍。1915年大水,南通东部受灾严重。19166月,境内四场会同如皋境内二场与大有晋、大豫、华丰等盐垦公司,共同组织7场水利会,由张謇主持,兴建遥望港九门大闸、歇御闸、环本闸等大型水利工程。张謇还亲自偕同特来克到通海垦牧公司蒿枝港实地查勘,现场设计,在该处兴建合中七门大闸。191612月,张謇召集南通县各区人士会议,提出水利关系到全县生产生活,必须有完善的水利工程计划,才能根治水患,旱涝无忧。于是组织南通县水利会,于191711日正式成立。议定治水计划,建设新闸4座,修复旧闸5座,修建涵洞11座。19216月、7月间南通境内再次暴雨大水成灾。张謇认为忝言水利,已有数年,核其工程虽按照原定计划分东西进行,而未能尽解此次之水患。……惟此后之行水,有所取鉴……以贯彻南通水利以人胜天之初旨。计划兴建入江入海水闸5座、涵洞7座,间接入江入海水闸2座、涵洞3座。他全力以赴,筹集资金,为南通水利奔走呼吁。于是兴建了以东渐(南通城以东,东流入海)的4闸和冠以西被(南通城以西,西流入江)的34涵为主的一系列水利工程,计有水闸11座,涵洞9座。在兴建水利的同时,他还考虑到交通航运,兴建了不少船闸。如为大生纱厂运输需要,1905年兴建天生港船闸,1919年于高岸街重建唐家闸;为大生三厂运输需要,1912年兴建青龙港船闸。通过兴修水利、兴建涵闸,使南通免受水旱灾害。1923年,南通雨量特大,6月、7月间30天全县境内平均雨量为547.2毫米,受灾很重。是年,张謇于108日审定了水利工程设施方案,在兴建涵闸的同时必须疏浚各港河道,整理运盐河6处,开浚下游入江各港4处、下游入海各港5处;1917年又疏浚2条;1918年疏浚九圩港等7 条;1924年疏浚任港、九圩港等13条;1925年疏浚5条。至此,南通城四周河道排水、排污均告通畅。同时还疏浚绕南通城的濠河及四周濠河水系,建闸直通长江。旱时纳潮引水,涝时开闸排水,平时定期开闸排污。这样使濠河水流通畅,水质良好,名副其实负担城区供水、排水、排污作用。

努力创办水利教育

张謇的水利教育思想是超前的、进步的、发展的。他认为人才最重要,外国专家要请,更要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从而他倡办水利教育。190610月于通州师范学校附设测绘科,聘请日籍教师宫本几次等教授测量等技术。接着又于19082月在测绘科毕业生中挑选9人,设土木工科。他创办测绘科的目的是培养测量绘图人才,对南通地区进行全面科学制图。张謇讲过,此前中国并非没有地图,但古代制图方法简略,测量不精,不足为信,所以他培养人才对本地区测绘,为地方建设服务。这些学生一部分到通州测绘局工作,于1909—1911年两年中测绘通州地形图达473.32平方公里。大部分学生进入江淮水利测量局,实测淮河水道地形图。毕业生中佼佼者有导淮测量处长沈秉璜、通州测绘局长鲍恩、海门水利会范钦孟。还有测绘科和土木工科双料毕业生、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孙支厦,他成为张謇在南通兴办各项事业的得力助手,一些重要的建筑工程常由他主持设计施工。1914年张謇任全国水利局总裁,主持全国水利工作时,更加感到技术人才的缺乏,认为建立高等水利工程学校迫在眉睫。他反复呼吁,四处活动,先后历时2年多,终于逐一解决对校址、经费、师资等问题。191535日,以培养导淮人才为宗旨的我国第一所高等水利工程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在南京正式开学了。从1917年第一届毕业生到1927年河海并入中山大学止,10年间共为我国培养水利和土木工程类学生233人。这些学生除大部分参加导淮工作外,还有一部分被派往海河、长江从事河道整治工程。为导淮创办的河海从专科到大学,为我国水利事业培养出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在中国水利教育史上起了先导作用。其中须恺、汪胡桢、宋希尚、顾世楫等现代著名水利专家学者,都是该校的早期毕业生。

张謇,其身上所体现出的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泽被乡里的爱民情怀,脚踏实地的务实风范,无不来自爱国、忧国、报国、强国思想的驱使。他为水利事业奔走呼吁,劳碌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张謇在就任运河督办时曾充满豪情地说:以为天下无不可成之事。事之艰难颠沛而不为,成于何望? 况地方水利与人民利害有切身之关系者乎!”然而张謇的豪情,终究成为虚幻。时局动荡、国家衰微和腐败的政治制度,使张謇的水利计划无法得到实现。然而张謇仍毅然屹立,仍然以他当以劳死,不当以逸生的圭臬有条不紊地做着该做的一切……他张罗在南通召开的中国科学社第七次年会,开幕闭幕犹语重心长致辞。他受命出任上海吴淞商埠督办,上任伊始即拿出周密的发展计划书。他义无反顾担任新运河督办,将20 余年导淮的热情化着最后一蓬火。他因独子张孝若受特任为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委员长,当面训示,告以自己治水的得失和江流的历史及应抱的方针,拳拳之心,至老不倦。每临大事,他那揽辔澄清的情怀又涌上心头,依然是剖决如流、事无淹夕的风格,依然是搏心揖志、坦荡洒落的风度。有此执着精神,所以直到他临终前夕,还在为各项事业奔波。192681日,已感身体不适的张謇仍冒着酷暑,偕同宋希尚视察沿江筑建保坍工程,数日后病情加重,24日中午与世长辞,享年74岁。

张謇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他不仅在水利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设施等方面留下深刻的脚印。他的活动舞台不限于南通,其辐射所及亦决非仅仅倾动东南,而是波及全国的。他的贡献是超越地区和时代的。他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初创时期的标兵,是中国近代农业的开拓者,中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倡导者,是中国近代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时,曾说有四个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其中一个就是张謇。胡适于民国十八年(1925年)1214日为《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作序中说他独立开创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这样的一个人,是值得一部以至许多详细传记的。

迢迢治水路,拳拳爱国心。数几道沟壑?寻几处坦途?问劳绩因果?问悲欢沉浮?问是非功过?问酸甜辣苦?问涂山,山翘首天为之低;问淮水,水放歌地为之昂。涂山青,淮水长;治水路,留给后人评述。

(须景昌)

简 历

185371日出生于江苏通州海门县常乐镇。

1868年中秀才。

1873年始写日记。

1874年查勘淮安渔滨河积讼案,第一次接触水利。

1876年入吴长庆幕。

1882年随吴长庆督师赴朝鲜,策划前敌军事。

1885年顺天乡试,中第二名南元(举人)。

1887年奉命勘察黄河决口,主持河工计划。

1894年应恩科礼部会试中一甲一名。

1898年在南通兴办大生纱厂。

1900年筹建通海垦牧公司。

1901年筹建通州师范学校。

1903年发表《淮水疏通入海议》,赴日本考察。

1904年向清政府提出《请速治淮疏》设大达轮步公司于上海。

1905年创建南通博物苑,参与创设中国公学。

1906年在通州师范学校设测绘科,设吴淞商船学校;参与创设复旦学校。

1908年请荷兰工程师奈格来南通察看沿江水势;在通州师范学校设土木工科。

1909年任江苏省咨议局议长,设江淮水利公司。

1910年请奈格再次来南通勘测沿江形势。

1911年 设江淮水利测量局。

1912年任导淮督办,实测淮、沂、沭、泗诸河;创建南通医学专门学校。

1913年任农商总长、南通保坍会会长。创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提出淮水三分入江、七分入海江海分疏主张。

1914年任全国水利局总裁,主张沟通松辽河,东北实边之议,商议开发河套。查勘淮河,邀请各国水利专家共商南通沿江保坍方案。在南通设军山气象台,成立大有晋盐垦公司。

1915年辞农商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于南京。

1916年聘请荷兰水利工程师特来克负责南通筑楗工程,成立大豫盐垦公司。

1917年成立南通水利会任会长,成立大赉盐垦公司;建成南通图书馆。

1918年发表《江淮水利计划第三次宣告书》;成立华成盐垦公司。

1919年任运河督办,发表将淮水三分入江,七分入海改为七分入江、三分入海江海分疏新观点;南通保坍筑成水楗10座。

1920年任吴淞商埠局督办,倡议串场新运河;成立大丰、大纲、阜余等盐垦公司。

1921年发表治水必须蓄泄兼施的意见,提出对长江治理的治江三说,视察高邮运河堤,自订《张季子九录》。

1922年任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副会长,兼任新运河督办;邀请中国科学社第七次年会在南通召开。

1923年任长江下游治江会委员长,发表《吴淞开埠计划概要》,并以其在水利方面功绩被授勋一枚,自编《啬翁年谱》。

1924年嘱导淮测量处处长沈秉璜将测成导淮图表目录印布。

1925年辞去运河督办、吴淞商埠局督办、新运河督办。

1926年视察南通保坍第18楗工程;824日病逝。

主 要 论 著

1 张謇. 张季子九录. 上海:中华书局,1931.

2 张謇. 柳西草堂日记. 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3 张謇. 啬翁自订年谱. 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参 考 文 献

[1]张謇研究中心. 张謇全集(1—6卷).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杨立强,等. 张謇存稿.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张孝若. 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 上海:中华书局,1930.

[4]南通自治会编. 二十年来之南通. 南通:翰墨林书局,1930.

[5]胡焕庸. 两淮水利盐垦实录.[出版地、出版者不详]1934.

[6]宋希尚. 河上人语. 台北:中外图书出版社,1964.

[7]刘厚生. 张謇传记. 上海:上海书店,1985.

[8]陈有清. 张謇.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9]张謇研究中心. 再论张謇——纪念张謇140周年诞辰论文集.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0]严学熙. 近代改革家张謇——第二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下册).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11]崔元清.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第三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下册).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

[12]赵鹏. 状元张謇.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13]卫春回. 张謇评传.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4]祝皓. 近代倡议治江的先导——记张謇治江二三事. 长江志通讯,19874.

[15]须景昌. 张謇的治水思想和治水活动//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

.中国近代水利史论文集.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

[16]须景昌. 张謇与南通水利. 江苏水利,20045.

[17]须景昌. 张謇与淮河治理. 南通水利,20042.

[18]郑抒. 迢迢状元路悠悠报国情——为纪念张謇逝世78周年而作. 南通广播电视,2004-08-19. 

发表文章

最近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