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10 李赋都.jpg

李赋都

 人物简介

李赋都,水利专家,毕生从事水利和治理黄河工作。曾主持都江堰治本工程的设计工作,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水利科研机构第一水工试验所;提出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举,上游开发水电资源,中游治理水土流失,下游整治河道、排洪排沙,并提出了广泛修建淤地坝的水土流失治理方略。著有《黄河的治理》、《都江堰治本工程计划概要》、《天津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的设计》等著作。

李赋都,陕西省蒲城县人,汉族,1922年上海吴淞同济工艺专门学校德文班毕业。1923年由其叔父、我国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先驱者李仪祉先生资助赴德国汉诺威工业高等学校攻读水利专业,19278月在柏林西门子土木工程公司实习,19287月毕业回国。曾在四川渝简马路局、哈尔滨东北水道局、江苏导淮委员会、天津华北水利委员会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等职。19327月二次赴德,受李仪祉委托参加恩格斯教授在阿朋那黑水工实验所主持的黄河下游河道治导试验,并回汉诺威母校水工试验所实习,在此期间获水利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在天津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任筹备专员、所长。1935年该水工试验所建成。他主持了官厅水库大坝、卢沟桥滚水坝试验和黄土河流预备试验。七七事变后,他成功地主持了灞河决口的堵复工程。1938年任四川都江堰治本工程设计室主任,主持了该项工程的设计、施工,改善了当时的灌溉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水利建设中,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部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并提出了黄土高原治理沟壑的万库化设想,是中国近代一位知名的爱国水利专家和治黄专家,为中国的水利建设和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创办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

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筹划于1928年,当时华北水利委员会刚刚成立,委员长李仪祉和委员李书田等一批留学欧洲的爱国水利专家感到我国水利问题纷繁复杂,并深深体会到试验与水利工程关系的重要性,于是积极主张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筹设水工试验所。受老一辈水利学者的委托,具有水工试验经验的李赋都承担了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的筹划、设计和施工任务,但因筹款困难,又受时局影响,前后历时8年才建成。

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原名华北水工试验所,最初由华北水利委员会与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合办,试验所地址设在天津工业学院内。李赋都规划完成了该试验所计划大纲。1932年李赋都因恩格思教授在德国做黄河河道模型试验,便再次去德国,在阿朋那黑及汉诺威水工试验所实习,并参观各处水工试验所。然而在德国汉诺威水工试验所所作黄土沉淤试验的时间很短,7 个月中,做黄土试验仅2个月而已,而且所采用的黄土是华北水利委员会寄去的永定河流域的多包黄土,李赋都只能根据其土量的多少,做小规模的冲淤试验,略微检验黄土成分与颗粒的大小,为时既短,土料又少,范围与成效均很有限。但该项试验却是我国学者首次参与的黄土试验,引起很多学者的注意,都认为此种问题之新异与繁复,颇有确实研究与长期试验之需要。通过此项试验,李赋都得出结论:黄土试验成绩的优劣,自以模型之大小为衡;做黄土试验,宜取用以淤积而成之黄土;黄土试验之结果,只为定性而非定量;做黄土流水试验,不可使黄水与其他清水混合,须特设水池、水箱及沉淀池等。1933年李赋都回国后,又对试验所的规划重新进行了设计,全部工程款约需大洋50多万元。1933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李仪祉为促其实现,赞同合作。于是,华北水利委员会方面乃一并征求其他水利建设与学术机关合作,并组织董事会。华北水工试验所于是改名为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合作单位共有9个,即华北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导淮委员会、太湖水利委员会、模范灌溉管理局、国立北洋工学院、陕西水利局及扬子江水利委员会。试验所所需的建筑费用以及日常工作经费由各合作单位共同承担。

因受经济方面的制约,试验所的建设分期进行。初步工程于193461日动工,19357月底完工。共计花费大洋15余万元。

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位于天津工业学院内,临黄纬路。全所由大试验厅、北部厅外试验地面、办公室、存沙室、洗沙处及工匠室等组成。其中大试验厅宽20米,长70米,墙高7.3米,中部由房架底至地面高约8.5米。房架用钢造,支柱用钢筋混凝土筑,相距5米。可供试验的长度为100米;办公室位于大试验厅的南端,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存沙室及洗沙处位于全所的南端。

试验分清水试验和黄土水流试验。清水试验取自市内自来水,其基本设备由储水池、水箱、回水渠、沉淀池、抽水机等组成; 黄土河流试验专门在试验厅南端设储水池、沉淀池与水箱,并特设黄土试验回水渠,回水渠由沉淀池起,穿大试验厅至北部厅外试验之尾端止。试验黄土河流的最大水量定为250立方米每秒。

过去我国没有水工试验所,水工试验工作只得委托外人,费用昂贵,时间也很有限,对于各项问题不能作彻底的研究。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成立后,承担起了专门研究与试验的责任。可惜,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成立后不久就因七七事变而毁于战火。

提出黄土高原治理沟壑的万库化设想

1955年初,李赋都从西北行政委员会调到黄委会工作,此后长期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他主张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应当始终把泥沙问题放在首位; 要特别重视和大力开展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并提出治理沟壑和万库化设想,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治河思想。

李赋都认为黄河的症结是泥沙问题,要根治黄河必须首先解决泥沙问题。解决泥沙的途径是:在上中游制止泥沙的产生和下泄,在下游整治河道排沙入海。制止泥沙产生的办法是坡地梯田化、沟道梯化、荒山荒坡林草化,在大沟道的下游修大型淤地坝实现万库化,在主要支流上修建拦泥水库。用这些办法把雨水拦在梯田里,制止黄土下山,抬高沟道的基准面,制止沟底下切、沟壁坍塌,拦截泥沙。同时在田畔地埂上种草和灌木,在淤地坝上适时合理加高,以保持工程效益。

1963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李赋都就曾提出西北地区万库化的建议。所谓万库化就是在水土流失地区的千沟万壑里广泛地修建大型淤地坝或堵沟坝来控制全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包括在这些地区以内黄河支流的最上游,都是黄河泥沙的来源区。主要是由于沟壑、支流最上游本身直接受流水的冲刷,其面积几乎占全部水土流失面积的一半以上。而淤地坝是结合农业生产、群众利益及减少黄河洪水和泥沙的一个成效大,而且速度最快的保持水土的措施。

实现沟壑万库化,就是以沟口坝为主,先修沟口坝,以达到快速控制全沟水土流失的目的。然后由下而上地节节修坝,最大限度地开辟全沟的坝地,使全沟流域以内干支流阶梯化。

大型淤地坝一般应修在干沟下游最后一个支沟的下游,或者修在干沟沟口附近,也可以修在干沟离沟口较远的沟段(干沟冲刷段以下),而在坝下游汇入的支沟里修支沟坝。这样就可以全部或者基本控制整个沟壑流域的水土流失,拦泥效益最为突出。在实践中可以用水坠坝这一筑坝方法,既省工,又经济,给实现沟壑万库化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淤地坝的高度,以库容必须能够容纳一次最大洪峰量或接连两次的最大洪水量为原则,不必设溢洪道,万一由于设计洪水量不足,出现超过设计洪水量时,为了保险起见,可以在坝上游附近,离岸很近的地方修建溢洪井或泄水底洞,从坝底流到坝的下游。溢洪井口高度约为设计最大洪水位在坝库内的高度,洪水位超过这一高度时就由井口溢出。在溢洪井的井壁上分层设泄水口和提门,以便每年洪水期所挡泥沙沉淀后,能把库内所存的清水从底洞排泄出去,使淤出的地可以及时耕种。

李赋都认为淤地坝必须逐年加高,使其足以容纳第二年、第三年……的洪水量,同时也要加高溢洪井的高度,并增加井壁泄水口门。由于库区坝地的面积随着每年的淤积而增大,因而坝高逐年增加的程度也逐次减小。可以设想,总会有一个时期坝高的增加可以达到很小的程度,到了那时,加高坝顶的工作就省事多了。这种沟口坝可以在干沟和两岸先修,并逐年予以加高。

在沟口坝以上,要逐步实现干、支沟的梯级化。上游和下游两坝的距离,以下游坝地淤到设计洪水位再抬高0.3米时尾端坝地的高程作为上游坝基的地点。当然,还要看地形的情况来确定适当的坝址。

采用这种措施,我们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一沟壑流域的坝地面积,再加上两岸坡地的梯级化,以获得每一沟壑流域内最大的耕种面积和农业生产量。

自然,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地区的万库化也需要有重点地去施行。这与各地区水土流失的程度,地区泥沙颗粒的粗细和促成黄河下游河床淤积的影响以及人口的多少等很有关系。

李赋都指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地区实行了万库化以后,黄河下游的洪水流量和输沙量很快就会显著地降低,下游洪峰以外的中低水时的流量也就随之而增加。因为从坝地泄出的水只是清水,而且每次都是在洪水时期以后。坝地的存水,除洪水以后排出外,一部分渗入地内,成为坝地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一部分成为地下水,有的最后也流入沟里和坝里,增加河流的低水流量。因此,万库化的作用,不仅减少了黄河下游的洪水流量和泥沙量,而且增加了下游非汛期的流量和低水流量,一定程度地消减了黄河下游为患的主要根源。

毕生奉献于水利事业

李赋都的家乡在陕西省蒲城县富源村,地处黄土高原,李赋都自幼年起就对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沟沟坎坎,有了深切的了解。受其叔父李仪祉影响,李赋都学习水利专业,并两次赴德国学习,誓为改变家乡的面貌作出努力。

1938年,他在主持都江堰治本工程的设计工作时,对岷江水文资料的研究目的、方法和结果作了系统的总结,还对都江堰灌溉需水量及灌溉缺水原因、改良都江堰的意义和都江堰整理计划,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都江堰治理开发有一定意义。

李赋都为人老实、忠厚,勤奋敬业,性情好静,在当时是位独善其身、受人敬仰的水利专家。他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赋都更是以满腔热忱投入到新中国的水利建设中。在他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部长期间,亲自勘查新疆天山水库工程,审查甘肃、青海、新疆、宁夏、陕西省(自治区)的水利工程计划,受到西北军政委员会的表扬。1954年,时为西北区水利部部长的李赋都陪同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以及苏联水利专家沃洛宁、茹可夫等视察新疆水利工作,并写有《新疆水利工作视察报告》。在报告中,李赋都介绍了新疆各灌区的生产情况和土壤碱化的情形,对新疆水利规划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改进意见,同时还介绍了苏联的水利管理经验。西北水利部对李赋都有较高的评价:李赋都部长责任心强,能钻研业务,学习认真并领会得快,为人诚恳直爽,虚心听取别人的反映,或个人有意见时能及时提出研究解决。

19551月,李赋都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兼黄河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黄河水利委员会顾问。他经常到黄河上下游深入了解水土保持、下游修防、河道整治和干流开发情况,指导工作。主张在下游进行河道整治,固定中水河槽等。在科研工作上,他要求认真贯彻科研为生产服务的方针,把科研成果及时用到生产上去。他对负责的水利科学研究工作抓得很紧,对水利科学研究工作贯彻为生产服务的思想较为明确,强调水利工作是贯彻中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的重要部分,应该做好。

对引黄灌溉,他强调要减少泥沙入渠,要节约、控制引水量,引黄灌区要搞渠灌井灌配套,降低地下水位以减轻和防止盐碱化。

李赋都从事水利工作达50多年,他对待工作一贯认真负责,勤于钻研业务,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

在做好水利工作的同时,李赋都还兼任过很多职务。1954—1984年他当选为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同时还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河南省第二、第三、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担任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及民革河南省第三、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五、第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50— 1978年,先后担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组织委员京外委员,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筹委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筹委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科联主席,河南省水利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不管是本职还是兼职工作,他都积极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从不敷衍。尤其是水利工作,是他所挚爱的事业,他为之勤恳奋斗了一生。

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曾遭受迫害,蒙受过不白之冤。粉碎四人帮后,他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晚年他仍带病积极参加各项治黄和学术研究工作,为治理开发黄河倾注了全部心血,推动了治黄科学技术的发展。病重时仍表示要把几十年从事水利事业和治理黄河的经验写成书,用自己丰富宝贵的经验为四化继续做贡献。

19841126日,李赋都在郑州逝世。

李赋都一生转战南北,调动频繁,但均从事水利工作,他为人正直,严以律己,廉洁奉公,襟怀坦白。他一生追求光明、追求进步,可以说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水利事业。

(王梅枝 铁 艳)

简 历

19036月 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富源村。

1922年 毕业于上海吴淞同济工艺专门学校德文科。

19234月至19277月 在德国汉诺威工业高等学校攻读水利专业。

19278月至19287月 在德国柏林西门子土木工程公司实习,后回国。

19291—6月 在重庆四川渝简马路局任主任工程师。

19297—11月 在哈尔滨东北水道局任主任工程师。

192911月至19307月 在江苏淮阴导淮委员会任工程师。

19308月至193112月 在天津华北水利委员会任正工程师兼工务课长。

19321月至19337月 任陕西省建设厅第二科科长。

19327月至19338月 在德国阿朋那黑水工试验所,参加由恩格思教授主持的黄河试验,并到汉诺威母校水工试验所实习。在此期间,获得博士学位。

193312月至19377月 在天津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先后任筹备专员、所长。

19379—12月 任陕西省水利局正工程师。

19381月至19424月 在四川省水利局任设计测量科科长,都江堰治本工程设计室主任、顾问工程师。

19424月至19489月 在西安、开封,曾任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组主任、工务处处长。

194810月至194912月 在陕西武功,任西北农学院水利系主任、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曾任黄河上游工程处处长。

195010月至195212月 兼任西北水工试验所所长。

19502月至195412月 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部长,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西北行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西北行政委员会水利局局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西北黄河工程局局长,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西安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委员会委员。

19551月至19669月 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期间兼黄河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

19783月至19832月 黄河水利委员会顾问。

19841126日 在郑州逝世。


发表文章

最近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