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嘉炀,水力发电专家、工程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工程教育,培养了中国数代技术人才。在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视教材的编著工作,随着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进展,不断修改内容,精益求精。在科研工作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规模及人防要求进行实地查勘和多方面的论证分析,并提出建议。
施嘉炀,1902年9月16日出生在福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曾在私塾念书,辛亥革命后入福州师范附属小学学习,成绩优良。曾参加福建省运动会的小学组比赛,获障碍物竞走第一名,为他一生坚持体育锻炼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1915年夏小学毕业后正值清华留美学校招生,福建省按庚子赔款分配的份额可录取6名,施嘉炀名列前茅。当年秋由福州到北京上学,途经上海见到租界内外国巡捕随意殴打中国苦力,甚为气愤,从此产生了“工业强国”、“教育救国”的思想。
1923年施嘉炀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毕业后即赴美留学。先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由于当时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学制8年,最后两年的课程相当于美国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原来学习成绩均获得承认,所以两年后即获得机械工程学士学位。此时施嘉炀又想学习电机工程,由于电机系的头两年课程与机械系的相似,因此在1925年夏参加了暑期班补习了电机系三年级的部分课程后,终于在1926年夏获得了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在电机系学习期间,他曾参观美国北部的几座水电站,从中得到启发,知道修建水电站除涉及机械和电机工程外,还须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于是在1926年秋到康奈尔大学读研究生,于1927年夏完成毕业论文后即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根据当时清华的规定可以在美国留学5年,所以他又回到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机械工程系硕士。为了能多了解航空工程,经当时清华留美监督处的批准,1927年暑期施嘉炀参加了麻省波士顿机场所开设的飞机驾驶员班,共练习飞行10次,其中3次为个人独飞,总共在空中驾驶8小时。1928年夏,他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取得了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硕士学位。施嘉炀为了实现“工业强国”、“科学救国”的理想,抓紧留美学习的5年时间,一共获得了3个专业的4个学位,为他以后献身工程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8年夏如期学成回国,开始在母校清华大学担任教学工作。
1928年起,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改制为国立清华大学,当时设置文、理、法3个学院14个系,其中有一个工程系。当时校长要撤销工程系,遭到师生的普遍反对。施嘉炀受大多数教师的委托,专程到南京上访当时新成立的清华董事会。最后清华董事会同意继续办工程系,并按大多数教授的意见,先办土木工程系,暂属于理学院。1930年9月学校任命施嘉炀为土木工程系教授兼任该系主任。
1931—1934年,施嘉炀还兼任清华大学工务委员会主任,负责监督生物馆、化学馆、机械馆、电机馆等工程的修建工作。1933年8月,黄河大堤决口,我国委托德国德累斯顿大学恩格斯教授进行治理黄河的模型试验。按照当时学校的规定,清华教师服务期满6年后可以申请出国进修1年。经学校批准,施嘉炀于1934年到德国参加治黄模型试验,后到柏林皇家水工试验所进修,最后到德国南部的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水工实验室考察,1935年返回清华。为了培养理论与实际密切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师,他亲自规划、筹建了国内第一座具有现代水力实验设备的“水力实验馆”,在此馆建成70多年来进行了无数次水力学实验,为提高教学质量与解决生产、科研等问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侵占北平和天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受命迁往湖南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不到半年,武汉告急,三校又奉命迁往云南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施嘉炀被聘为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兼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院长。是年冬在昆明大西门外购地修建西南联大的新校舍,工学院则租赁迤西、金蜀及江西三个会馆作为院址。西南联大工学院设有土木、机械、电机、化工及航空共5个系和1个电讯专修科,迁校一年后各系陆续建成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使教学实验和实习很快得到恢复。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10月施嘉炀等人随同当时的梅贻琦校长由昆明回到北平接收清华大学。由于在抗日战争期间美丽的清华园已变成日本侵略军的后方伤兵医院,经过8 年的蹂躏,满目疮痍。经过一年的修复、整顿,1946年秋清华大学回北平开学,施嘉炀仍担任工学院院长,除增加管建系外,还聘任了一批国内外著名的教授、学者来校任教,使清华大学工学院成为全国有名的工学院,为清华大学后来发展成为一所新型的多学科工业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7年,施嘉炀利用学校准许休假一年的机会,到美国考察新建的大型水电站、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利用规划以及密西西比河的治河经验。1948年初回到北平,迎接清华大学解放。
1948年12月15日,解放军进驻海淀,清华园解放。1949 年2月初,清华大学教职员工、学生2000余人前往城内进行迎接解放宣传活动。5月4日,北平市军管会决定清华大学成立校务委员会,任命叶企孙任主席兼理学院院长,施嘉炀为工学院院长等。1950年3月17日,教育部令清华改组校务委员会,指令叶企孙、周培源、钱伟长、施嘉炀等21人组成新的校务委员会,施嘉炀兼工学院院长。1951年9月24日,遵照教育部指示,为配合国家建设需要,清华大学工学院增设水利工程系,聘施嘉炀兼任系主任。1952年8月19日,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设8个系、22个专业和15个专修科,其中水利工程系设水力学、水文及水能利用、水工结构3个教研组,施嘉炀任水文及水能利用教研组主任。至此,清华大学已将原有文、法、理3个学院调整到北京大学等单位,北大、燕京等校工学院调整到清华,经过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后,清华大学由一所综合性大学变成多科性的工业大学。接着全校掀起一场全面学习苏联的热潮,无论教育制度、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均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当时苏联政府派遣大批专家到我国各高等学校讲授新课程并协助教学改革;清华大学亦派遣施嘉炀等人到莫斯科动力学院、列宁格勒工业大学等校进修,学习苏联的教育制度以及有关的新专业,1957年施嘉炀回到清华大学。
1958年党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此影响和鼓舞下,施嘉炀提出中国水资源多半是综合利用的,修建水库要同时为防洪、灌溉、城市供水、发电、航运等部门提供服务,所以应把“水能学”这门课程改造为“水资源综合利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中国的水利建设服务。于是与中青年教师一起到全国各地的水利水电工程进行考察,收集有关资料,为编写我国第一套《水资源综合利用》教材做准备。直到1966年6月共编写出70万字的讲义,只是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未能正式出版发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政策,施嘉炀倍受鼓舞,一如既往,根据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新情况,不断修改教材内容,精益求精。1991年9月5日,水利部为了支持水利科技专著的出版,以适应我国水利科研、设计、建设、管理和教学的需要,向全国发布了《水利部科技专著出版基金试行条例》,拨出专款用于资助科技专著的出版。为此,施嘉炀以90多岁的高龄,对《水资源综合利用》书稿进行最后一次审校后积极申请出版,经同行专家评议后进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计划。1996年1月《水资源综合利用》一书终于正式出版发行。
2001年3月11日,在校党委的主持下,在福建省委与福州市委的参加下,清华大学举办了祝贺施嘉炀教授期颐嵩寿纪念会,赞扬他从1928年留美回国至2001年为祖国工科大学的教育事业与教材编著工作奋斗了一生,为全国高等院校及生产、设计、科研单位输送了大批科技人才,为我国创造了丰富的精神与物质财富。2001年12月23日,施嘉炀在北京友谊医院走完了人生道路的最后一程,享年100岁。
从教73载,桃李满天下
1930年,施嘉炀年方28岁即担当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的重任,当时教师比较少,大学二、三、四年级的许多课程如应用力学、水力学、水力学实验、应用天文学、大地测量以及电机工程等课程,他都曾讲授过。1932年后,在土木工程馆、水力实验馆内陆续创建了水力、材料、道路、市政卫生工程4 个实验室,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施嘉炀十分重视教材建设,20世纪30年代初期,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一般都采用外国教材,他首先用中文编写了《水力学实验》讲义,在当时还与机械工程系刘仙洲教授用中文编写《机械原理》教材,这在当时普遍采用英文教材的情况下算是一个创举,不仅便于学习,更有利于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
1937年“七七事变”后,清华南迁,根据当时抗日战争的需求,施嘉炀开设了堡垒工程课程,同时组织有关教师开设了军事桥梁、军事运输等课程,直接为抗战服务。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大调整,由于当时建国不久,急需各种专门人才,为此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曾开办过水文专修科,但当时没有适用的教材。怎么办? 施嘉炀急人之所急,在两年时间内陆续编写了《陆地水文学》、《水文预报学》及《治河工程》等教材,并亲自讲授这几门课程,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1952年冬,苏联政府派遣5位专家来清华讲学,其中C. H. H. K. T. H 专家在水利系系统讲授“水能学”这门新课程,听课者多为来自各高等院校的教师和设计部门的工程师。当时施嘉炀虽已属“知天命”之年,两鬓染霜,但与年轻人一样虚心学习,认真领会,然后向本科高年级学生及时传授这门新课程,但不是照搬照讲,而是尽可能结合中国水力发电规划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藉以培养学生“洋为中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20世纪60年代初施嘉炀准备编写《水资源综合利用》教材,当时他虽年已花甲,但仍不辞辛劳与年轻教师一起到安徽考察治淮工程,到湖北考察长江防洪和堤防工程,到浙江考察新安江、富春江水电站,到广西考察内河航运工程,边看、边问、边听、边记录,为编写教材和讲课收集到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0世纪70年代初期,施嘉炀虽已古稀高龄,仍和中青年教师一起到工地参加各种开门办学的活动,曾先后到河北张家口、宣化,河南三门峡,山东东明,河南七里营和北京郊区的延庆、平谷、怀柔等水库工地,为工农兵学员编写通俗易懂的《水库工程》等讲义,并亲自讲课与辅导。有些山区、边远地区生活条件较差,他不予计较,一直安心教学工作,深得当地群众和学员们的称赞。
施嘉炀教学工作的特点是不计名利,人民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无论临时专业培训,还是正规大学教育,教学对象无论是工农兵学员、专修科学生,还是大学本科、研究生,他都一视同仁,认真备课。他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系统性强,理论联系实际,易于领会掌握,这是无论年轻学子还是老年校友对施老师教学工作的普遍赞赏。从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本世纪初,施嘉炀执教前后共达70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直接得到他教诲的土木工程系和水利水电工程系的学生共达数千人,其中一部分在高等学校任教和在科研单位工作,大部分则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工程以及铁路、公路工程单位工作,他们在祖国各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真是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老骥伏枥,为四化育英才。
对生产设计认真负责,对科学研究锲而不舍
高等学校教师一般身负两大任务,即培养人才与进行科学研究。施嘉炀教授认为:工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国家所需的工程师,首先要求工科院校的教师本人就是一名合格的工程师,这样才能承担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任务。施嘉炀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不仅对教学工作兢兢业业,而且主动向有关单位争取生产设计与科研任务。早在1938年,西南联合大学刚刚在昆明站稳脚跟,作为工学院院长的施嘉炀就想到如何为当时的抗日战争大后方提供电力,为此先后与当时的资源委员会和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合作,组织“云南省水力发电勘测队”,由他负责指导,从事开发云南省水利资源的工作。两年内共勘测云南省境内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南盘江的26条支流的水力资源,并选择了易于开发的水电站站址。1942年,施嘉炀又受云南省经济委员会的邀请,负责设计并组织青年教师在云南腾冲、大理、下关等地修建小型水电站。与此同时,他还担任昆明附近的石龙坝水电站扩建工程的顾问工作。由于抗日战争期间交通运输十分困难,不易购到水电站所需的压力钢管,施嘉炀提出就地取材,设计一种能够承受16米水头的木质引水管道。发电后证明设计合理,运行性能良好。后来在设计腾冲水电站的压力引水管道时,拟采用当地的楸木制造,最高水头达50米,这在国内尚无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一如既往,在教学工作之余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工程,其中水库正常高蓄水位的确定,直接牵涉到工程投资、工期及移民安置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施嘉炀出于对我国水利事业的责任心,曾带领中青年教师来到长江西陵峡的三斗坪坝址附近查勘地形,并到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认为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定为200米太高,水库淹没损失太大,如定为150米高程则偏低,水库综合利用效益将得不到充分利用。经过调洪与人防安全分析计算,认为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可定为160米。通过三峡水库与上游干支流水库联合调度后,充分利用下游堤防和分蓄洪工程,他认为可以防御1954年7—8月的特大洪水,可使荆江段流量不超过5000立方米每秒,可以解决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此外,正常蓄水位160米方案可以节省国家大量投资,缩短工期,减少移民,有利于安全,可以一举多得。当然,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方案的选择是很复杂的,牵涉到政治、社会、技术、经济等一系列问题,施嘉炀在耄耋之年,在缺乏资料与人手协助的情况下,一直埋头苦干,潜心研究,不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对生产、对科学、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推崇的。
50多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49年发电总装机容量仅为185万千瓦,2004年达到了4.47亿千瓦;2004年年发电量达21735亿千瓦时,但由于工农业的迅速发展,致使近几年来每年缺电达数百亿千瓦时,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施嘉炀根据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的特点,早在1985年发表了题为《以改革促水电开发,力争2000年水电装机达1亿千瓦》的论文。文中强调要进行体制改革,建议中小型水电站由地区、县自行修建,贯彻“自建、自用、自管”方针,以提高广大群众办电的积极性,水库淹没、移民安置等问题亦较易解决。大型水电站则贯彻“以电养电”的政策,进行电价改革,将水力发电所获得的利润仍投资于水电工程,进行滚动开发,保证水电站装机容量2000年达到1亿千瓦。事实证明,经过长期调研与分析计算后,施嘉炀于1985年所提出的建议是合理的,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的。他的一贯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和社会活动,创建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施嘉炀热爱祖国,不断探求救亡兴邦之道。当年他在清华求学时,即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要求“收复失地”、“废除21条不平等条约”。1933年1月6日日军侵占山海关后,清华学生会决定组织义勇军、救护队、慰劳队北上抗日;2月13日施嘉炀、庄前鼎等人代表清华教职员工赴前线慰劳抗日战士,返校后在全校集会上报告在前线所见情况以及战士所需物品。1935年,施嘉炀积极支持平津学生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支持游行示威,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收复东北失地。1940年3月1日,施嘉炀与全校师生一起通电声讨汪精卫叛国投敌,筹组伪中央政府的罪行。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军警特务暴徒百余人分头袭击西南联合大学的师院、工学院等处,撕毁壁报,用手榴弹炸死联大师生,造成“一二·一”惨案,施嘉炀支持学生罢课,在教授会上发表宣言,谴责当局暴行。1948年12月15日清华园解放后,施嘉炀一贯支持革命,拥护人民政府,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3年3月在北京市第六次政协会议上,施嘉炀当选为市政协常委。
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极为丰富,占世界首位,但实际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为了充分开发我国丰富的水能资源,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我国老一辈水电科技专家施嘉炀等人与广大水利水电界人士倡议成立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经充分酝酿于1980年正式成立,大家推举施嘉炀担任首届理事长。作为理事长,施嘉炀十分注意团结广大水电科技工作者,通过各位理事及秘书处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加强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与科技普及工作,在编辑出版各种刊物以及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下设十多个专业委员会,并成立16个省级地方分会。大部分会员来自水电系统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科研及高等院校等不同的工作岗位。施嘉炀对地方分会及专业委员会成立,一般均莅临祝贺并指导工作,这对广大会员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在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之后,施嘉炀立即建议定期出版《水力发电学报》,编纂《水力发电技术知识丛书》。《水力发电学报》于1982年创刊,他亲自担任第一届编委会主任,领导编委会筹划学报的组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等许多工作。由于重视学报质量,学报一直保持在较高的学术水平,经中国科协批准为一级学术性刊物。现该学报已成为全国核心期刊,为美国工程信息公司的收录刊物。自1982年创刊号起至2004年底已刊印89期,共刊登学术论文1000多篇,学术动态报导300多则,每期发行1000册,对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水电科技水平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施嘉炀提倡编纂的《水力发电技术知识丛书》,共计25个分册,包括水电工程的勘测、地质、水文、经济、规划、水力学、水工、机电、安装、施工、运行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便于自学,这对普及水电科技知识,提高广大职工的技术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1980—1985年施嘉炀担任学会理事长期间,全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及其专业委员会共举办学术讨论会40余次,交流学术论文2000余篇,对提高学术水平、促进水电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值得提出的是1983年施嘉炀倡议并主持召开的“全国中青年科技干部学术报告会”,鼓励工作在第一线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参加会议。参加这次报告会的中青年代表约有200人,水利界老领导、老专家、老教授亦有30人到会指导,这是一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盛会,共议我国水电发展的新形势,共商我国水电建设的新对策。这种报告会对我国各工程学会而言是一种创举,对培养人才、发现人才、推荐中青年科技干部,使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学会宗旨,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是学会的基本任务之一。1981年6月,由理事长施嘉炀教授所率领的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代表团,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国际水力发电学术讨论会”,在会上宣读了题为《中国水力发电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的学术报告,受到了各国代表的重视。1982年11月,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组织代表团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美能源及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在会上施嘉炀等交流了题为《中国水能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等学术论文。1985年9月,在中国科协的统一领导下,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与中国水利学会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出席了在朝鲜平壤举办的“国际水利科学技术讨论会”,在会上宣读了题为《中国水电站水能经济优化计算方法》等学术论文。1987年4月,施嘉炀在意大利罗马参加“水资源发展远景”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会上宣读了题为《中国阶梯水电站的优化规划与开发》的学术论文。以上几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先后从各个方面介绍了新中国的水力发电发展情况,宣传了我国水电建设的巨大成就,同时促进了各国代表之间的友谊。
施嘉炀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水力发电专家,是清华大学的老教师、老学长,从1915年他13岁进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学习8 年后赴美留学,5年后学成归国回母校任教,直至期颐嵩寿,从教共达73载,是清华大学执教时间最长的教授。施嘉炀的一生,是伴随清华一起成长发展的,从少年、青年、中年,直到满头银发。由于他在清华的长期耕耘,桃李满天下,与海内外校友有广泛的联系,所以他还长期担任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的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对推动广大校友与母校的联络和支持,起到了别人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为了纪念我国工程教育界的前辈施嘉炀老师,国内外校友和有关社会团体,于1989年在清华大学设立了“施嘉炀奖学金”,并于1990年11月正式举行了首批授奖仪式,鼓励先进,奖掖后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了纪念施嘉炀对水力发电学科作出的重要贡献,为了学习他的严谨治学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的工作作风,由部分清华校友和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共同发起,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主办,于1992年庆祝施嘉炀教授九十寿辰之际,编印出版了《施嘉炀论文选》,选刊了他早期和近期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以纪念他为我国教育事业和水力发电建设所作出的贡献。
(施熙灿)
简 历
1902年9月16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15年 小学毕业后考取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学习8年。
1923—192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士、硕士,电机工程学士,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
1928—1930年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
1930—1934年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4—1935年在德国柏林皇家水工研究所及卡尔斯鲁厄大学进修并进行考察。
1935—1937年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7—1946年任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工学院院长。
1947—1948年在美国考察田纳西河流规划及哥伦比亚河梯级水电站。
1948—1952年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兼工学院院长。
1952—1955年任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兼水文及水能利用教研组主任。
1955—1957年在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及列宁格勒工业大学进修。
1957—1985年任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兼水资源规划教研组主任。
1986—2001年任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
主 要 论 著
1 施嘉炀. 昆明急雨之分析. 清华大学工学院研究丛刊,1946.
2 施嘉炀. 水力发电厂木饮水管设计. 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昆明分会专刊第1号,1945.
3 施嘉炀等. 云南之水力资源. 云南水力资源勘测报告,1946.
4 施嘉炀. 中国水利建设. 莫斯科:动力出版社,1957.
5 施嘉炀. 梯级水电站的设计问题. 水利水电建设,1959(10).
6 施嘉炀. 三峡及其上游梯级水库统一调度方法的研究. 清华大学三峡科学研究报告,1959.
7 施嘉炀,施熙灿. Multipurpose utilization o China’s water resources (中国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施嘉炀论文选.1992.
8 施嘉炀. 论抽水蓄能电站. 水力发电,1981(2).
9 施嘉炀,等. Hydropower development in China past,present and future(中国水力资源开发的过去、现状和将来)//国际水力发电会议论文集.1981.
10 施嘉炀. 以改革促水电开发,力争2000年装机达到1亿千瓦. 水力发电学报,1985(1).
11 施嘉炀,等. Hydropower potential in China and its development(中国水利资源及其开发)//中美能源及环境会议论文集.1982.
12 施嘉炀. Optima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hydropower cascades in China(中国梯级水电站的优化规划与开发)//国际水资源开发远景会议论文集.1987.
13 施嘉炀. 抗日战争期中云南省水力资源勘测及小水电建设. 中国水力发电史料,1988(1).
14 施嘉炀,等. 澜沧江中下游水电站优化开发次序研究. 水力发电学报,1988(3).
15 施嘉炀,等. 水资源综合利用.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参 考 文 献
[1]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清华大学九十年.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施嘉炀论文选.[出版地、出版者不详],1992.
[3]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