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恺,水利专家、教育家,毕生致力于流域水利开发,兴利除害,综合利用水资源。他主持研究制定淮河、海河、钱塘江、赣江、綦江等流域规划和大型工程规划; 主持了苏北运河整治的规划设计;在长江南京段浦口江岸崩坍抢险中,提出了利用沉排法加固修护长江堤岸,成效卓著。他是我国最早从国外学习灌溉和回国开设灌溉学讲座的学者,培养造就了一批水利工程技术的骨干力量,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须恺,字君悌,1900年6月3日出生在烟波浩瀚的太湖之滨——无锡县港下乡庙桥村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和叔叔是新学的倡导人,他们在无锡县师范学堂毕业后,回到家乡废庙办学。须恺就在他们新办的庙桥小学学习,后进入常州中学学习。少年的须恺面对着湖边的农田,目睹着家乡父老脚踩水车车水浇田的情景,领悟到:水是农业的命根,他决心学习水利造福人民。1915年夏天,中学毕业后,他考进了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特科班。这是当时国内唯一的一所水利工程专科学校,中国现代水利界的先驱李仪祉先生系该校的创办人之一,并在该校担任教授。年轻的须恺,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为李仪祉先生所器重。在河海学习期间,他和同班同学汪胡桢等人交往亲密,学业上互相切磋,互相激励,以修建水利、振兴中华为终身志愿。1917年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须恺毕业后,先到江苏省江北运河工程局从事基础的测绘工作。他精心钻研,就测绘工作的心得,在17岁那年写出第一篇述作《制图杂读》,发表在《河海月刊》上。1919年初到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工作,这个委员会是在1917年华北水灾,海河、滦河泛滥,受淹面积3.9万平方千米,103个县受灾,天津市被淹之后,为了整治顺天和直隶两省的河道,保证天津商埠安全,解决水灾善后由中外合办的水利工程机构。工作人员中有不少欧美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严谨、勤奋、优秀的工作表现深得国内外工程师的好评。1920年美籍华人高大纲先生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吐洛克灌区(Turlock Irrigation District)招聘一位中国有种植水稻经验的灌溉技术人员前往工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和顺直水利委员会就推荐须恺去美国工作。
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吐洛克灌区工作一年多,通过对水稻灌溉技术的实践,深感中国传统的水利技术有必要与新兴的现代水利科技相结合,就决心留在美国继续深造。1922年9月进入旧金山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灌溉系学习。在该校学习期间,他和原来也是河海校友的张闻天住在一起,交往密切,深受张闻天进步思想的影响,更加坚定了为振兴中华、解除人民大众的困苦而奋斗的信念。1923年下半年,为了获得实际兴修水利的经验,他到伊利诺伊州、纽约州和芝加哥等地参观访问,1924年获硕士学位,于同年3月离美回国,投身于祖国的水利建设事业。
回国后,他先到陕西省水利局协助李仪祉先生主持泾惠渠新型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1927年应邀到江苏省裕华垦殖公司任工程师,负责苏北垦区的灌溉排水工程设计和实施。1927年下半年浙江省成立钱塘江工程局,他被聘担任统筹治理钱塘江的工程师。到任后,立即到沿江沿海实地勘察,调查研究,访问当地居民,分析比较,提出了《略陈治理钱塘江意见书》。他主张在治标应急的同时,应当积极开展治本的五项技术的研究,并且要优先进行水文观测和地形测量,为钱塘江整治工程的规划设计做好前期工作。
在工作实践中,他深刻体验到中国水利工程的任务十分繁重,而从事水利工程的人才奇缺,必须把培养水利科技专业人才作为当时发展水利事业的当务之急。在陕西省水利局工作期间,就兼任西北大学工科主任。1928年2月又接受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即以后的中央大学)工学院的聘请,担任土木系教授,当时水利是作为工科土木工程的一个专业,他在大学里讲授灌溉、河工等课程,引用欧美现代水利科技结合传统的中国水利技术作为讲课的内容。
1927年永定河发生大洪水,1928年9月在顺直水利委员会的基础上改组成立了华北水利委员会,该会邀请须恺担任技术长。他到任后即深入灾情严重的现场进行调查研究,用以工代赈进行疏浚河道、堵口复堤等工程,也研究了灌溉、洗碱放淤等,并主持编制了《永定河治本计划》,这是海河流域规划最早的蓝本,也是按流域规划进行治理的开端。
积极参加治淮主持苏北运河规划设计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受到淮河水灾的严重威胁,决定成立导淮委员会,由蒋介石亲自兼任委员长,李仪祉担任总工程师,须恺担任副总工程师,参与主持《导淮工程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编制工作。在《计划》编制过程中,他亲身查勘河势,吸收前人导淮各种方案的长处,运用现代水利科学技术,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提出排洪、航运和灌溉并重,首要是除害,而除害又能结合兴利,确定了江海分疏,淮沭沂泗四河分治的原则。1931 年4月《计划》编制完成。同年夏季,淮河流域大水,汛后对《计划》又进行了修订。虽然这个《计划》的大部分工程由于政治的和经济的种种原因,没能付诸实施,但《计划》本身仍不失为我国20世纪30年代初期流域水利综合治理的重大科技成果。1931 年4月须恺作为发起人之一,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任学会董事兼任职业介绍委员会委员长和出版委员会委员。
须恺一生特别注意水利工程的战略布局和采用水利科学技术新成就。1933年起,他亲自主持的苏北运河整治规划和设计,提出对我国古运河进行现代技术改造。在他兼任导淮委员会17区工程局和里下河工程局局长期间,主持修建了淮阴水利枢纽工程、淮阴船闸、邵伯船闸和刘老涧船闸,疏浚张福河,整理运河西堤,修建高邮通湖小船闸、杨庄活动坝等工程。其中,杨庄活动水坝工程,还委托中央水工试验所(现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进行了水工模型试验,这也是国内首次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水利工程技术问题。这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兴建为苏北的航运、灌溉和排水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工程也是我国早期出现的一批现代化的水利工程,通过这批工程的兴建,还培养出一批科技人才。
1933年须恺代理李仪祉担任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1935 年正式担任总工程师。在导淮工作期间,他潜心研究了苏北灌溉需水量和洪泽湖蓄水对苏北灌溉的作用等问题,同时,还研究了淮河洪水的治导,以及苏鲁运河的治导改造等问题,这些都是当时水利科技上重大的课题,并在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主办的《水利》月刊上先后发表了他的论著。他还总结了导淮规划的经验,写成了《导淮问题》和《导淮工程计划释疑》两篇论文,分别发表在1937年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的《万有文库丛书第12集中国的水利问题》和导淮委员会刊印的单行本中。
年轻的须恺,胸怀祖国,念念不忘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的国耻,怀着兴修水利、报效祖国的抱负,以澄清和洗雪中华国耻为己任,他以澄华、清华为两个儿子取名,以铭志他的抱负。
吸取欧洲经验应用于长江护岸工程取得成就
1937年上半年,须恺接受国际联盟会的邀请到欧洲及非洲考察水利,随行的有张书农等人,到了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瑞士、意大利、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国家,搜集并带回了大量水利科技资料。在法国参观了莱茵河上游的第一座梯级——规模宏大的堪白(Kemb)工程(1932年完成),又参观了北部塞纳河(Seine)上比较古老的渠化工程、南部的龙河(Rhone)整治工程、西南部河道整治及水力发电工程,还参观了世界闻名的波尔渡及罗安(Rouen)等大港。在比利时参观了即将竣工的亚尔培运河(Albert Canal)以及安维司(Anvers)港。在荷兰考察了莱茵河下游的整治工程以及鹿特丹(Rottardan)港,又参观了举世闻名的须德海(Zulderzee)围垦工程。由于须德海围垦工程的规划很值得借鉴,并考虑我国湖泊海岸较多,因此须恺安排张书农于暑期再去实习。事隔多年,到1954年,长江南京段浦口江岸崩坍,严重威胁了南北交通要害的浦口车站,水利部的主要技术人员都到南京会商,须恺提出沉排护岸的建议,并具体提出施工方法。他的建议得到南京党和人民政府的采纳,该工程于1955年提前完工,至今数十年来完整无缺,节省了大量的维护费用,为我国水利工程作出又一重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对四川长江水系工程建设的贡献
1937年7月日寇侵占平、津,接着又侵占宁、沪、杭,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须恺担任总工程师的导淮委员会机关也迁到重庆附近的綦江。当时四川省还没有铁路,为了改善对重庆的煤炭、铁矿和其他物资的运输和供应,在须恺的主持下,导淮委员会开展了綦江渠化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工作,并且组织了各级渠化枢纽工程的施工。他还支持刚从印度学成归来的王鹤亭研究生产“代水泥”,以解决战时后方缺少水泥供应的困难。綦江渠化工程完全采用了自制的“代水泥”作为胶凝材料,不仅兴修完成了第一期羊蹄峒、石板滩等五座船闸枢纽工程,也建成了第二期石溪口、剪刀口等六座船闸枢纽工程。在战时的后方,綦江渠化工程的建成,是一项振奋人心的战时重大建设。在须恺的主持和策划下,导淮委员会还进行了长江另一些支流,如赤水河和乌江的航道整治工程,使抗日后方的通航交通运输情况有所改善。
重视人才培养和按流域进行综合治理规划
1942年,须恺被任命为国民政府行政院水利委员会技监(即技术总监),这是当时水利方面最高的技术职务。他除了继续从事河道渠化工程、航道治理工程的规划研究以外,还努力研究和促进后方各地的灌溉事业,以加强战时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以更大的努力培养人才,为战后重建祖国造就了一批水利科技的骨干力量。他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兼任中央大学工学院水利工程系主任,亲自为学生讲课。他孜孜不倦、循循善诱地要求在国内和出国深造的学生要投身到实践中去,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要单纯追求书本知识。他还十分重视全国水文站网的设置和主要江河的查勘测量等基本工作的安排,为抗日胜利后进行水利建设做好技术上的种种准备。
须恺密切注意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按流域进行水利建设规划与综合治理。他重视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特别重视美国田纳西流域开发中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取得了防洪、灌溉、排水、发电、通航、水土保持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达到了全流域的繁荣发展的经验。他对田纳西流域开发工作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决定以江西省赣江流域综合开发治理作为典型,筹划成立了赣江流域水利开发顾问团,聘请水利水电专家汪胡桢、张光斗、张书农、邢丕绪、戴祁等人为顾问,他自己兼任顾问团团长,得到水利部部长薛笃弼的支持,成立了两个设计测量队,专搞赣江流域水利综合开发治理的勘测规划工作。1947年春季,须恺亲自带领顾问团部分成员和美籍工程师到现场指导勘测工作。1948 年初外业结束,接着又开展了内业规划工作,历时一年提出《赣江流域水利开发初步规划》。
1948年10月须恺担任联合国远东经济委员会防洪局代理局长,是年冬又去澳大利亚悉尼出席联合国远东经济委员会的年会。这次会上,他对中国主要江河的防洪问题作了简要的报告。会后回到广州,又接受美国经济合作署华南分署的水利顾问工程师聘请。不久,解放战争席卷全中国,他辞去所有职务,谢绝了国民党政府要他去台湾工作的邀请,在香港停留了半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离开香港,回到天津。应董必武邀请于1949年9月1日携家眷到达北京,接着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一次会议。
对新中国水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后,须恺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首届技术委员会主任。本来就多灾的淮河在新中国建立第二年,又遇到了严重的水灾,促使党中央和政务院迅速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淮河治好。他和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一起亲自到淮河流域各地视察,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探讨治理淮河的办法,经过周密考虑,提出了“蓄泄兼筹”的建议,为政务院所采纳。1950年10月,政务院正式颁布了以“蓄泄兼筹”作为治淮的方针。
须恺一贯主张按流域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力求水利工程的战略布局和领导决策的合理化、科学化。1954年他兼任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第一任院长,到任后,他十分重视设计院的管理工作,抓紧建章立制,亲自主持制订了《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组织规程草案》、《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勘测设计工作制度(草案)》,这两个制度都作为第一次全国水利勘测设计会议文件发到全体参会代表,对全国水利勘测设计单位加强规范化管理起了示范作用。1955年1月,国家计划委员会下达《编制海河流域规划的计划任务书》、《海河流域规划报告编制简则草案》,由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负责编制并汇总其他有关各部门资料。须恺组织并亲自指导本院及科学院、气象局、地质部、林业部、交通部等多位专家开展规划编制工作。1956年《海河流域规划报告》拟定后,他认真审查,并亲自写了《海河流域规划的说明》作为在审查会议上的发言,水利部把他的发言稿印发给大家作为海河流域规划修订的主要依据。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科学论断,须恺不遗余力加以发挥,他努力发展新中国的灌溉事业,研究探讨灌溉事业发展中的新问题。1956年6月他在全国灌溉系统新建和改建科学技术交流会议上作了《中国的灌溉事业》的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水利的状况和发展灌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发展灌溉中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他特别注意按流域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规划区的农田水利建设。1962年前后,他曾提出要分片搞好农田水利建设,达到旱涝保收的标准,这样只要不遇到特大的旱涝灾害,就会使这一部分农田有较高的收成,就会有比较可靠的农业基础。1964 年,国务院正式提出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业的要求。
须恺从新中国成立到1970年10月6日逝世,先后担任水利部技术委员会主任、计划委员会主任、规划司司长、设计局局长和规划总局总工程师等职务,肩负着全国各大江河的流域规划和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建设规划和全国各重大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审核把关的重任,他孜孜不倦地深入研究探讨最佳的规划设计方案,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对情况尚不够明了的问题,都要亲自到现场勘察后再作定夺。他每天工作都在十一二小时以上,几十年如一日。在此期间,他还连续三届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每次参加人大会议,为了不耽误工作,他都提前到办公室,先审阅一些重要文件,安排好工作,再赶去开会;会后再回办公室继续工作。他一生刻苦严谨的工作作风,谦虚认真的科学态度,不怕疲劳的钻研精神,真正做到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在流域规划和农田水利科技上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人们留下了永远光辉的遗产,受到后人的尊敬和爱戴。
(光富根)
简 历
1900年6月3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
1906—1910年庙桥小学读书。
1910—1915年在常州中学读书。
1915—1917年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特科班)读书。
1917—1918年江苏省江北运河工程局任测量员。
1919—1920年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任助理工程师。
1921—192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吐洛克灌区工程局工作。
1922—192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灌溉系学习。
1923—1924年美国伊利诺伊州、纽约州等地实习、考察、参观访问。
1924—1926年陕西省水利局任工程师,兼任西北大学工科主任。
1927年江苏省裕华垦殖公司任工程师,浙江省钱塘江工程局工程师。
1928年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教授。
1928—1929年天津华北水利委员会任技术长。
1929—1933年导淮委员会副总工程师。1931年后,曾先后兼任导淮17区工程局局长及里下河工程局局长。
1933—1942年导淮委员会代理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35年起)。
1937年应国际联盟会邀请赴欧洲及非洲考察水利,曾到达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瑞士、意大利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
1942—1948年国民政府水利委员会(1946年后改称水利部)技监。
1943—1948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九届副会长,第十届及第十一届会长。
1942—1948年兼任国立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系主任。
1947—1948年兼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水利部赣江流域水利开发顾问团团长。
1948年任联合国远东经济委员会防洪局代理局长,住上海、澳大利亚的悉尼。
1949年任美国经济合作署华南分署水利顾问工程师,住广州。
1949—1965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一次会议,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0—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技术委员会主任、计划委员会主任(兼)、规划司司长(兼)。
1953—1954年水利部设计局局长。
1954—1958年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院长。
1957—1967年中国水利学会第一、第二届副理事长。
1958年水利电力部勘测设计总局总工程师。
1959—1970年水利电力部规划局总工程师。
1970年10月6日病逝于北京。
主 要 论 著
1 须恺. 制图杂谈. 河海月刊,1917,1(4).
2 须恺. 海堤建筑计划. 河海月刊,1921,4(3).
3 须恺. 略陈治理钱塘江意见书. 浙江省:建设厅月刊,1928(7、8).
4 须恺. 运河与文明. 水利,1931,1(1).
5 须恺. 水权法商榷. 水利,1931,1(3).
6 须恺. 江潮对淮河排洪道泄量的影响. 水利,1932,2(2).
7 须恺. 十七区工赈之进行. 水利,1932,3(1、2).
8 须恺. 洪泽湖下游需水量初步估计. 水利,1933,5(2).
9 须恺. 洪泽湖之效用. 水利,1933,5(2).
10 须恺. 淮河洪水之频率. 水利,1933,5(2).
11 须恺. 研究山东运河治导计划备忘录. 水利,1933,5(2).
12 须恺. 导淮工程计划释疑. 导淮委员会刊印单行本,1933-10.
13 须恺. 民国二十年三河流量测量的研究. 水利,1933,5(6).
14 须恺. 三河南部活动坝之位置. 水利,1933,5(6).
15 须恺. 导淮工程之实施及其功效. 江苏建设,1935,2(2).
16 须恺. 导淮问题//王云五. 万有文库丛书:第12集中国的水利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245-309.
17 须恺. 海河规划的说明. 水利部刊印. 单行本.1956.
18 须恺. 中国的灌溉事业. 水利部刊印. 单行本.1956.
参 考 文 献
何家濂. 我国现代水利科技事业的先驱——须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农业综合卷.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