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水利学会拟对成果“中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水利)网络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水工隧洞TBM施工地质灾害综合探测与安全快速掘进关键技术”“大湾区城市群复杂水网智能调度技术及应用”“滨海地下水精细化模拟与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平原河网水沙界面动力机制与水质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组织评价。
根据相关要求,现对成果名称、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公示期为2022年5月23日-5月27日。
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提出异议。异议意见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单位异议的意见要加盖公章,并明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个人异议的意见要署真实姓名,并附个人身份信息及联系方式。异议意见请寄送中国水利学会学术交流与科普部。
联系人:颜文珠
电话:010-63203260 010-63202154(fax)
通讯地址:北京市白广路二条16号,中国水利学会
邮编:100053
附件:1.“中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相关成果信息
2.“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水利)网络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相关成果信息
3.“水工隧洞TBM施工地质灾害综合探测与安全快速掘进关键技术”相关成果信息
4.“大湾区城市群复杂水网智能调度技术及应用”相关成果信息
5.“滨海地下水精细化模拟与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相关成果信息
6.“平原河网水沙界面动力机制与水质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相关成果信息
中国水利学会
2022年5月23日
附件1:
成果名称:中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
姓名 |
技术 职称 |
工作单位 |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
1 |
孙东亚 |
正高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制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和监测预警技术体系,编制全国项目实施方案 |
2 |
郭 良 |
正高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全国山洪模拟模型和监测预警平台设计,协助组织实施 |
3 |
丁留谦 |
正高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制定总体技术路线,项目组织实施 |
4 |
匡尚富 |
正高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提出全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总体思路 |
5 |
汪小刚 |
正高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协助提出总体技术路线,协助项目组织实施 |
6 |
刘昌军 |
正高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协助技术路线制定,研发山洪模拟模型 |
7 |
何秉顺 |
正高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提出群测群防体系思路,组织山洪灾害气象预警 |
8 |
刘荣华 |
正高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研发多阶段动态预报预警体系,构建预警平台技术架构 |
9 |
李 青 |
高工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研发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开展全国范围气象预警服务 |
10 |
翟晓燕 |
高工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分析全国山洪灾害致灾因子,协助预警模型研发 |
11 |
张晓蕾 |
高工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建立全国山洪灾害防御大数据模型,构建数据库 |
12 |
刘 启 |
高工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研发多源数据集成技术,协助研发预报预警平台 |
13 |
田济扬 |
高工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研发实时数据处理技术,协助预报预警体系构建 |
14 |
孙 涛 |
正高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协助构建平台架构技术体系和国家平台建设 |
15 |
涂 勇 |
高工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协助山洪灾害防御数据库建设和群测群防体系构建 |
16 |
张顺福 |
高工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协助开发山洪产流模型,集成应用到国家平台 |
17 |
刘 云 |
工程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协助构建山洪灾害防御数据库和基础数据挖掘分析 |
18 |
张 淼 |
工程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参编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实施方案 |
19 |
马 强 |
高工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协助开发山洪模拟模型 |
20 |
赵雪莹 |
高工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参编山洪灾害动态预警指标分析等技术要求 |
附件2:
成果名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水利)网络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
完成单位:水利部信息中心、河海大学、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水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
姓名 |
技术 职称 |
工作单位 |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
1 |
付静 |
正高 |
水利部信息中心 |
主持项目研究工作,负责整体技术把关,制定研究计划和技术方案,负责推广应用等 |
2 |
詹全忠 |
正高 |
水利部信息中心 |
负责水利防御体系方法、统一安全服务和水利密码技术研究 |
3 |
张潮 |
高工 |
水利部信息中心 |
负责态势感知技术研究和威胁感知系统模型搭建 |
4 |
许峰 |
教授 |
河海大学 |
负责虚拟化云安全和密码算法研究 |
5 |
钱峰 |
正高 |
水利部信息中心 |
负责水利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国产化升级技术研究与实施 |
6 |
蔡阳 |
正高 |
水利部信息中心 |
水利行业网络安全体系构建和优化,安全移动工作平台技术研究 |
7 |
周维续 |
正高 |
水利部信息中心 |
网络实战攻防技战法研究,水利网络安全联防联控体系研究 |
8 |
谢文君 |
正高 |
水利部信息中心 |
国家水利一张图安全防护技术研究 |
9 |
杨旭 |
高工 |
水利部信息中心 |
参与行业网络安全体系和网络实战攻防技战法研究 |
10 |
吕鑫 |
副教授 |
河海大学 |
参与云安全、密码算法和威胁感知算法模型研究 |
11 |
沈智镔 |
工程师 |
水利部信息中心 |
参与水利密码基础设施研究和国产化升级技术研究 |
12 |
陈岚 |
正高 |
水利部信息中心 |
参与网络实战攻防技战法研究和水利网络安全联防联控体系研究 |
13 |
邹希 |
助理 工程师 |
水利部信息中心 |
参与水利威胁感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和安全检测算法模型研发 |
14 |
范宇楠 |
工程师 |
水利部信息中心 |
参与安全移动工作平台技术研究 |
15 |
古亮 |
高工 |
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参与水利威胁感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和云安全技术研究 |
16 |
张卓 |
高工 |
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参与安全检测算法模型研发 |
17 |
杨非 |
高工 |
水利部信息中心 |
参与安全移动工作平台技术研究 |
18 |
陈真玄 |
高工 |
水利部信息中心 |
参与水利统一安全服务平台建设和云安全研究 |
19 |
花基尧 |
工程师 |
水利部信息中心 |
参与水利统一安全服务平台建设 |
20 |
卢广毓 |
工程师 |
水利部信息中心(借调) |
参与网络实战攻防技战法研究 |
21 |
殷悦 |
工程师 |
水利部信息中心 |
参与安全移动工作平台技术研究 |
22 |
张晓艺 |
助理 工程师 |
水利部信息中心 |
参与水利网络安全联防联控体系研究 |
23 |
李钢 |
高级 工程师 |
水利部信息中心 |
参与水利统一安全服务平台建设 |
24 |
丁慧宇 |
助理 工程师 |
水利部信息中心 |
参与水利统一安全服务平台建设 |
25 |
贺挺 |
高工 |
水利部信息中心 |
参与安全移动工作平台技术研究 |
26 |
杨柳 |
工程师 |
水利部信息中心 |
参与水利统一安全服务集成调试 |
27 |
戴逸聪 |
助理 工程师 |
水利部信息中心(借调) |
参与网络实战攻防技战法研究 |
28 |
丁宁 |
高工 |
北京金水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参与密码基础设施现场技术调试部署 |
29 |
张怡 |
工程师 |
北京金水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参与密码基础设施现场技术调试部署 |
30 |
杨思奇 |
助理 工程师 |
水利部信息中心 |
参与水利威胁感知指挥决策系统现场技术调试 |
附件3:
成果名称:水工隧洞TBM施工地质灾害综合探测与安全快速掘进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大学、广东粤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中山大学、山东百廿慧通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犀合(数字)深圳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
姓名 |
技术 职称 |
工作单位 |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
1 |
严振瑞 |
正高 |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总体负责,理论技术攻关和工程应用 |
2 |
许新骥 |
副教授 |
山东大学 |
TBM施工隧洞不良地质超前探测技术研发与应用 |
3 |
杜灿阳 |
高工 |
广东粤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 |
TBM施工隧洞超前地质预报综合管控平台研发与应用 |
4 |
陈磊 |
/ |
山东大学 |
水工隧洞沿线地质构造勘察技术研发与应用 |
5 |
陆岸典 |
高工 |
广东粤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 |
水工隧洞TBM安全快速掘进技术研发与应用 |
6 |
郭谦 |
工程师 |
山东百廿慧通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
工程应用与推广 |
7 |
马建军 |
副教授 |
中山大学 |
水工隧洞岩体裂隙智能识别方法研发与应用 |
8 |
任玉晓 |
/ |
山东大学 |
联合反演与综合探测方法研发与应用 |
9 |
王汇明 |
正高 |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水工隧洞沿线地质构造勘察技术研发与应用 |
10 |
赵鹏 |
/ |
犀合(数字)深圳有限责任公司 |
TBM施工隧洞超前地质预报综合管控平台研发与应用 |
11 |
刘亚军 |
高工 |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工程应用与推广 |
12 |
李世民 |
高工 |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工程应用与推广 |
附件4:
成果名称:大湾区城市群复杂水网智能调度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西安理工大学、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广州南沙产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州珠科院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
姓名 |
技术 职称 |
工作单位 |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
1 |
刘晋 |
高工 |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
项目负责人,提出大湾区城市群复杂水网闸泵群智能调度总体思路,主持并完成了复杂水网水环境改善模拟技术研发及技术应用与示范。 |
2 |
田雨 |
正高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研发考虑人工干预的河网闸泵群智能调度辅助决策技术,提出闸泵群调度多过程模拟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优选方法。 |
3 |
白涛 |
副教授 |
西安理工大学 |
负责研究复杂水网水和物质运动规律,研发复杂水网适度智能边界实时预报技术。 |
4 |
王汉岗 |
高工 |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
负责研究复杂水网区多水耦合、厂-网-泵全过程一体化滚动循环调度及智能控制模式,构建了复杂水网闸泵群实时、智能调度平台 |
5 |
谷今钰 |
高工 |
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 |
负责复杂水网水环境改善模拟技术推广示范及应用,参与大湾区城市群闸泵群调度技术推广示范及应用 |
6 |
王建国 |
高工 |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
负责构建“多目标需求-多要素耦合-多手段融合”水生态问题全过程跟踪识别与诊断技术体系,研发复杂水网水生态问题的快速识别与智能评估技术。 |
7 |
严萌 |
高工 |
广州珠科院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
负责研发“厂、网、闸、泵”全要素复杂河网水动力水环境改善智能优选技术,构建了复杂河网水动力水环境精细化模型 |
8 |
黄霖 |
高工 |
广州南沙产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
负责项目成果的部分示范应用,参与智能调度系统技术推广示范与应用 |
9 |
郜明 |
高工 |
广州南沙产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
负责项目成果的部分示范应用,参与智能调度系统技术推广示范与应用 |
10 |
李良忠 |
高工 |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
参与研发复杂水网水生态环境问题全过程跟踪识别与诊断技术。 |
11 |
张康 |
高工 |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
参与研发复杂水网适度智能边界实时预报技术。 |
12 |
刘登峰 |
教授 |
西安理工大学 |
参与研究复杂水网水和物质运动规律,参与研发复杂水网适度智能边界实时预报技术。 |
13 |
杨园园 |
讲师 |
西安理工大学 |
参与研究复杂水网水和物质运动规律,参与研发复杂水网适度智能边界实时预报技术。 |
14 |
翁忠华 |
高工 |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
参与研究大湾区城市群复杂水网水系分形与嵌套结构识别。 |
15 |
陈高峰 |
高工 |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
参与研究大湾区城市群复杂水网水系分形与嵌套结构识别。 |
16 |
刘夏 |
助工 |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
参与复杂水网调度多过程耦合数学模型和城市群调度神经网络决策模型研发。 |
17 |
张大伟 |
工程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参与研发内外边界水文-水质预报技术、复杂河网水动力-水质模拟预报技术以及实时校正和滚动预报技术。 |
18 |
贾文豪 |
工程师 |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
参与建立城市群的闸泵群调度神经网络优选模型和调度方案预案库。 |
附件5:
成果名称:滨海地下水精细化模拟与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河海大学、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
姓名 |
技术 职称 |
工作单位 |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
1 |
鲁春辉 |
教授 |
河海大学 |
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制定研究技术路线,主持了项目研究工作;主导完成了基于抽注井群-物理帷幕-滨海水库的海水入侵防治技术体系、地下水精确模拟技术等 |
2 |
吴吉春 |
教授 |
南京大学 |
提出不同类型的海岸带分类理论与识别技术、地下水高效数值模拟技术 |
3 |
李海龙 |
教授 |
南方科技大学 |
构建滨海海底地下水排泄及其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技术 |
4 |
谢一凡 |
副教授 |
河海大学 |
构建地下水高效数值模拟技术 |
5 |
沈城吉 |
教授 |
河海大学 |
构建滨海水库海水入侵防治技术,参与构建滨海湿地生境效益评估技术 |
6 |
吴剑锋 |
教授 |
南京大学 |
提出滨海地下水智能精准管理模型 |
7 |
南统超 |
教授 |
河海大学 |
构建滨海含水层精确模拟技术 |
8 |
叶逾 |
副教授 |
河海大学 |
海岸带溶质运移试验与模拟技术 |
9 |
曾献奎 |
副教授 |
南京大学 |
构建海岸带分类识别与模拟技术 |
10 |
金光球 |
教授 |
河海大学 |
构建滨海水库海水入侵防治技术 |
11 |
杨蕴 |
副教授 |
河海大学 |
构建滨海地下水智能精准管理模型 |
12 |
王学静 |
助理教授 |
南方科技大学 |
构建滨海海底地下水排泄及其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技术 |
13 |
张艳 |
讲师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参与构建滨海海底地下水排泄及其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技术 |
14 |
肖凯 |
助理教授 |
南方科技大学 |
参与构建滨海海底地下水排泄及其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技术 |
15 |
宋健 |
/ |
南京大学 |
参与构建滨海地下水智能精准管理模型 |
附件6:
成果名称:平原河网水沙界面动力机制与水质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西湖大学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
姓名 |
技术 职称 |
工作单位 |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
1 |
金光球 |
教授 |
河海大学 |
组织项目实施,编制成果报告,牵头平原河网水沙界面动力机制研究和项目整体技术把关 |
2 |
袁赛瑜 |
教授 |
河海大学 |
负责平原河网水沙界面污染物交换研究 |
3 |
许明 |
教授 |
河海大学 |
负责底泥-水体联动原位修复集成技术体系 |
4 |
肖洋 |
教授 |
河海大学 |
负责泥沙表面污染物吸附和河网水力调控研究 |
5 |
唐洪武 |
教授 |
河海大学 |
负责制定项目技术路线,牵头平原水动力调控与水环境治理战略研究 |
6 |
张奇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负责基于地表-地下水界面过程的大尺度流域水文水动力-水质模型研发 |
7 |
王昌辉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负责基于水沙界面过程的水质提升理论研究与环保铁铝基材料研制 |
8 |
张沛 |
副研究员 |
西湖大学 |
负责颗粒尺度全解析全耦合模型构建 |
9 |
张中天 |
博士研究生 |
河海大学 |
负责水沙界面泵吸交换与污染物水沙界面沉积与释放理论研究 |
10 |
李相虎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负责平原河网水沙界面水动力过程模拟 |
11 |
王船海 |
教授 |
河海大学 |
负责平原河网多节点并行升尺度算法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