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科技成果评价信息公示

  近期,中国水利学会拟对成果“淮河流域水资源立体监测与智能监管关键技术及应用”“水文和水环境变化条件下的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水工混凝土断裂测试装备与靶向阻裂关键技术及应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安全监控预警关键技术及成套系统研发与应用”“跨流域水网连通联调关键技术及应用”组织评价。

  根据相关要求,现对成果名称、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公示期为2022年5月25日-5月31日。

  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提出异议。异议意见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单位异议的意见要加盖公章,并明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个人异议的意见要署真实姓名,并附个人身份信息及联系方式。异议意见请寄送中国水利学会学术交流与科普部。

  联系人:颜文珠

  电话:010-63203260   010-63202154(fax)

  通讯地址:北京市白广路二条16号,中国水利学会

  邮编:100053

  附件:1.“淮河流域水资源立体监测与智能监管关键技术及应用”相关成果信息

  2.“水文和水环境变化条件下的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相关成果信息

  3.“水工混凝土断裂测试装备与靶向阻裂关键技术及应用”相关成果信息

  4.“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安全监控预警关键技术及成套系统研发与应用”相关成果信息

  5.“跨流域水网连通联调关键技术及应用”相关成果信息

  中国水利学会

  2022年5月25日

  附件1:

  成果名称:淮河流域水资源立体监测与智能监管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技术

职称

工作单位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1

欣金彪

正高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主持开展淮河流域水资源立体监测与智能监管技术体系构建

2

赵红莉

正高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负责取用水及农业用水立体监测与智能监管技术研发

3

汪跃军

正高

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

负责淮河流域重要河湖水量监测技术攻关与体系构建

4

王振龙

正高

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

负责田间尺度的农业用水转化过程监测与规律解析

5

王启猛

工程师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负责淮河流域水资源智能监管关键技术研发与平台构建

6

郝震

工程师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农业用水立体监测理论与方法创新

7

刘开磊

副高

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

多流态控制断面水量监测技术创新及应用验证

8

田质胜

正高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取用水在线监测数据智能修正技术、方法创新及应用验证

9

曹引

副高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湖泊水位、水量遥感监测技术创新

10

孔令健

工程师

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

田间四水转化机制实验性解析与理论方法创新

11

段浩

副高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研发了数据与知识协同的水资源监控系统

12

樊孔明

副高

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

创建了水资源监管线索动态感知、研判预警、处置反馈等智能化应用

13

张文杰

工程师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水资源多源异构监测信息格式规整

14

张乃丰

工程师

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

优化了灌溉面积动态识别与灌溉水量估算技术

15

唐克银

工程师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取用水监测溯源纠偏技术优化及验证

  附件2:

  成果名称:水文和水环境变化条件下的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技术

职称

工作单位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1

李红清

正高级工程师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2

崔丽娟

研究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单位负责人

3

闫峰陵

正高级工程师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单位负责人

4

史晓新

正高级工程师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单位负责人

5

 

高级工程师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负责成果的整合

6

张曼胤

研究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负责成果的提炼

7

李志军

正高级工程师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参与技术报告编写

8

王晓媛

正高级工程师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参与技术报告编写

9

杨寅群

高级工程师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参与技术报告编写

10

 

高级工程师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参与技术报告编写

11

黄锦辉

正高级工程师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参与技术报告编写

12

林国俊

高级工程师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参与技术报告编写

13

 

高级工程师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参与技术报告编写

14

杨梦斐

高级工程师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参与技术报告编写

15

田志福

高级工程师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参与技术报告编写

  附件3:

  成果名称:水工混凝土断裂测试装备与靶向阻裂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技术

职称

工作单位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1

卿龙邦

教授

河北工业大学

项目第一完成人,对创新成果123有贡献

2

范向前

正高级工程师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项目第二完成人,对创新成果12有贡献

3

李庆斌

教授

清华大学

项目第三完成人,对创新成果13有贡献

4

管俊峰

教授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对创新成果13有贡献

5

张雷

正高级工程师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对创新成果3有贡献

6

胡昱

教授

清华大学

对创新成果1有贡献

7

陆俊

正高级工程师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对创新成果1有贡献

8

慕儒

教授级高工

河北工业大学

对创新成果23有贡献

9

王里

副教授

河北工业大学

对创新成果3有贡献

10

袁木林

正高级工程师

吉林省瑞洋中西部供水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对创新成果3有贡献

11

邓宇

教授级高工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对创新成果3有贡献

12

姚贤华

实验师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对创新成果2有贡献

13

孔令辉

工程师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对创新成果3有贡献

14

徐成军

高级工程师

江苏科兴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对创新成果3有贡献

15

李列列

讲师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对创新成果2有贡献

16

王娟

副教授

郑州大学

对创新成果2有贡献

17

刘决丁

博士生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对创新成果1有贡献

18

史晨雨

硕士生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对创新成果1有贡献

19

明攀

博士生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对创新成果1有贡献

20

郝颖

副教授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对创新成果1有贡献

21

何双华

讲师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对创新成果1有贡献

22

陈珊珊

讲师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对创新成果1有贡献

  附件4:

  成果名称: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安全监控预警关键技术及成套系统研发与应用

  完成单位: 长江水利委员长江科学院、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技术

职称

工作单位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1

李端有

正高级工程师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项目总负责人,提出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技术路线,组织技术讨论、协调组织解决技术难题,组织课题成果论证。

2

於三大

正高级工程师

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持开展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安全监控预警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

3

黄跃文

高级工程师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主持开展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安全监控预警关键技术及成套系统的研发工作,负责生产、研发团队人员的组织协调,组织技术讨论、协调组织解决技术难题;负责研发了自动化数据采集单元、无线低功耗安全监测采集装置和手持式振弦差阻读数仪等三款智能采集设备。

4

牛广利

工程师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主持开展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安全监控预警关键技术及成套系统的研发工作,提出系统研发需求和总体技术架构,制定研究方案,组织技术讨论、协调组织解决技术难题。

5

张启灵

正高级工程师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负责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安全监控预警关键技术及成套系统的研发需求调研,提出了大坝安全监测分析方法,参与了手持式振弦差阻读数仪的研发工作。

6

李金河

高级工程师

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负责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安全监控预警成套系统在溪洛渡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等水利工程中的推广应用。

7

甘孝清

正高级工程师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负责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安全监控预警成套系统的研发需求调研工作,提出了大坝安全监测模型分析方法,参与了自动化数据采集单元的研发工作。

8

刘成栋

正高级工程师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负责智能安全监控预警关键技术中模型分析方法的研发工作,提出大坝安全监测预测预警方法。

9

韩笑

高级工程师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负责大坝安全监测智能采集成套设备在溪洛渡水电站和向家坝水电站中的推广应用工作,参与无线低功耗安全监测采集系统的研发工作。

10

何亮

工程师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负责智能安全监控预警关键技术中大坝安全监测云服务系统三维展示模块的研发工作,参与了大坝安全监测物联网平台的研发工作,提出了微服务技术架构和基础部署架构。

11

周芳芳

工程师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负责智能安全监控预警关键技术中

无线低功耗安全监测采集系统研发工作,参与了自动化采集单元和变形监测智能传感器的研发工作。

12

毛索颖

工程师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负责智能安全监控预警关键技术中

无线传感器采集装置研发工作,参与了自动化采集单元和变形监测智能传感器的研发工作。

13

胡蕾

高级工程师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负责智能安全监控预警关键技术中大坝安全监测云服务系统模型分析和安全预警模块的研发工作,参与大坝安全监测云服务系统的需求调研工作。

14

李志

工程师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负责智能安全监控预警关键技术中的大坝安全监测数据分析和误差处理研发工作,参与大坝安全监测物联网平台的研发工作。

15

厉丹丹

正高级工程师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参与了大坝安全监测云服务系统中监控预警模型分析方法的研发工作。

  附件5:

  成果名称:跨流域水网连通联调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水资源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辽宁润中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东华大学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技术

职称

工作单位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1

 

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项目总体设计与负责,对三个创新点具有突出贡献

2

王福林

教高

辽宁省水资源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水网连通工程引供水联合调度

3

韩义超

教高

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水网连通工程规划设计

4

 

副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连通工程规模设计、防洪与供水多目标调度

5

蒋云钟

教高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网连通工程联合供水调度

6

杨凤山

教高

辽宁润中供水有限责任公司

水网连通工程联合供水调度

7

刘海星

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水网工程优化调度建模、求解、决策

8

刘艳丽

教高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资源供需水平衡分析

9

 

教高

辽宁省水资源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水网连通条件下供需水预测

10

 

副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连通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模型

11

齐云飞

教高

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水网连通工程规划设计

12

杨明祥

高工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径流预报及其利用

13

舒诗湖

教授

东华大学

水网连通工程闸泵阀联合优化调度模型

14

牛宝昌

教高

辽宁省水资源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水网工程输配水实时运行

15

张峰远

高工

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水资源供需水平衡分析

16

 

工程师

辽宁省水资源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水网连通条件下供需水预测

17

杜亚进

工程师

辽宁省水资源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水网连通工程引供水联合调度

18

 

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水网连通工程引供水联合调度

19

 

副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水网连通条件下供需水预测

20

 

副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水资源供需水平衡分析

21

初京刚

副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水网工程输配水实时运行

22

 

副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径流预报及其利用

23

辛卓航

副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连通工程生态调度

24

刘志红

副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连通工程生态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