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中国水利学会拟对成果“复杂运行条件下大坝风险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流域水循环多过程实验装置与模拟软件”组织评价。
根据相关要求,现对成果名称、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公示期为2025年10月30日-11月5日。
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提出异议。异议意见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单位异议的意见要加盖公章,并明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个人异议的意见要署真实姓名,并附个人身份信息及联系方式。异议意见请寄送中国水利学会学术交流与科普部。
联系人:颜文珠
电话:010-63203260
通讯地址:北京市白广路二条16号,中国水利学会
邮编:100053
附件:1.“复杂运行条件下大坝风险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相关成果信息
2.“流域水循环多过程实验装置与模拟软件”相关成果信息
中国水利学会
2025年10月29日
附件1
成果名称:复杂运行条件下大坝风险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水利部 交通运输部 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河海大学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 姓名 | 技术 职称 | 工作单位 |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
1 | 李宏恩 | 正高 | 水利部 交通运输部 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项目总负责人,提出大坝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的总体目标与技术路线;构建了“全生命期-全对象层级”风险理论实践框架。 |
2 | 杜效鹄 | 正高 |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 创新性提出梯级水库系统风险防控理论及基于“控制梯级-关键梯级-一般梯级”的协同防控方法,推动风险管理从“单体工程”到“流域系统”的根本性转变。 |
3 | 刘六宴 | 正高 | 水利部 交通运输部 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导建立了全国规模最大、覆盖3558座溃坝案例的数据库,为风险定量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石。 |
4 | 盛金保 | 正高 | 水利部 交通运输部 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导建立了覆盖常态安全评价、应急响应与决策处置的全过程风险防控技术,研发了贯穿工程全生命期的标准化风险管理体系。 |
5 | 周兴波 | 正高 |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 主持研发了集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情景推演与协同处置于一体的风险智能防控平台,实现了“评估-决策-处置”一体化。 |
6 | 彭雪辉 | 正高 | 水利部 交通运输部 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导提出了以“四区三线”为核心的风险标准分区理论模型,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坝风险定量标准体系,为全国大坝风险分级决策提供了统一准则。 |
7 | 李同春 | 教授 | 河海大学 | 提出了融合多源信息的大坝可靠度快速计算方法,建立了基于分区有限元-界面元-改进一次二阶矩的快速计算模型,显著提升了复杂结构安全评估的效率与精度。 |
8 | 张士辰 | 正高级工程师 | 水利部 交通运输部 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通过工程应用与标准制定,共同推动大坝风险管理向体系化、智能化的全面转型。 |
9 | 厉丹丹 | 正高级工程师 | 水利部 交通运输部 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构建了FEM-SPH耦合的溃坝洪水模拟技术,攻克了大变形流体与结构耦合模拟的难题,为精准预测溃坝后果提供了先进工具。 |
10 | 林潮宁 | 讲师 | 河海大学 | 构建了同时考虑荷载与力学参数不确定性的大坝综合风险率评估模型,实现了对风险概率更全面、更真实的刻画。 |
11 | 陈斯煜 | 工程师 | 水利部 交通运输部 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建立了“点-线-面-体”多源信息融合预警体系,整合了从局部到全局的监测信息,提升了预警系统的可靠性与鲁棒性。 |
12 | 王 芳 | 工程师 | 水利部 交通运输部 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构建了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水库水电站大坝溃坝风险分析模型,提出了库坝系统破坏路径预测及演化概率定量计算方法,揭示了系统连锁失效机制。 |
13 | 齐慧君 | 副教授 | 河海大学 | 主导开发了面向实时风险防控的大坝智能预警系统,将理论研究与模型算法转化为实际可用的工程工具。 |
14 | 陈文龙 | 工程师 |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 提出了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大坝材料物理力学模型动态识别方法,并构建了大坝综合劣化度量化评判标准,实现了对大坝老化状态的科学量化。 |
15 | 张 铸 | 工程师 | 水利部 交通运输部 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建立了数据-机理双驱动的大坝运行实时风险率智能预警模型,开发了贝叶斯机器学习驱动的风险率预测模型,实现了风险的前瞻性智能感知。 |
附件2
成果名称:流域水循环多过程实验装置与模拟软件
完成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 姓名 | 技术 职称 | 工作单位 |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
1 | 周祖昊 | 正高级工程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人,提出水循环多过程模型研究思路及执行防范,主持完成复杂气候和下垫面条件下流域水和能量、物质、生态分过程模拟模型和流域水循环多过程自适应通用智能化模拟软件 |
2 | 贾仰文 | 正高级工程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人,提出水循环多过程模型研究思路及执行防范 |
3 | 刘佳嘉 | 正高级工程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持完成复杂气候和下垫面条件下流域水和能量、物质、生态分过程模拟模型 |
4 | 龚家国 | 正高级工程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持完成不连续介质条件下水和能量关键过程实验方法与装置 |
5 | 王康 | 教授 | 武汉大学 | 主持完成水分驱动下物质运移转化关键过程实验方法与装置和多要素驱动下水和生态耦合关键过程实验方法与装置 |
6 | 王坤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持完成流域水循环多过程自适应通用智能化模拟软件 |
7 | 严子奇 | 正高级工程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参与多业务场景多功能智能化软件及应用系统 |
8 | 李佳 | 高级工程师 | 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 | 参与多业务场景多功能智能化软件及应用系统 |
9 | 王浩 | 院士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参与复杂气候条件下流域水和能量耦合模拟模型 |
10 | 严登华 | 正高级工程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参与多业务场景多功能智能化软件及应用系统 |
11 | 于新哲 | 助理工程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参与复杂气候条件下流域水和能量耦合模拟模型 |
12 | 王鹏翔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参与多业务场景多功能智能化软件及应用系统 |
13 | 蔡静雅 | 助理研究员 |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 参与复杂气候条件下流域水和能量耦合模拟模型 |
14 | 许立祥 | 工程师 | 水利部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 | 参与多气候区多地貌类型多要素自适应建模技术 |
15 | 刘欢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参与基于标准化的流域水循环多过程耦合模拟技术 |
16 | 贺华翔 | 正高级工程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参与多业务场景多功能智能化软件及应用系统 |
17 | 牛存稳 | 正高级工程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参与复杂气候条件下流域水和能量耦合模拟模型 |
18 | 胡鹏 | 正高级工程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参与复杂下垫面条件下流域水和物质耦合模拟模型 |
19 | 仇亚琴 | 正高级工程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参与自然-非自然因素驱动下流域水和生态耦合模拟模型 |
20 | 李金明 | 高级工程师 |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 参与不连续介质条件下水和能量关键过程实验方法与装置 |
21 | 褚俊英 | 正高级工程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参与多要素驱动下水和生态耦合关键过程实验方法与装置 |
22 | 刘水清 | / | 清华大学 | 参与水分驱动下物质运移转化关键过程实验方法与装置 |
23 | 刘海振 | 工程师 | 珠江水利委员会 | 参与多气候区多地貌类型多要素自适应建模技术 |
24 | 秦泽宁 | 工程师 |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综合技术中心 | 参与基于标准化的流域水循环多过程耦合模拟技术 |
25 | 向东 | 硕士 | 哈工大郑州研究院 | 参与多业务场景多功能智能化软件及应用系统 |
26 | 关铜垒 | 工程师 | 国家电投集团中国电能成套设备有限公司 | 参与复杂气候条件下流域水和能量耦合模拟模型 |
27 | 牟舵 | 工程师 |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综合技术中心 | 参与复杂下垫面条件下流域水和物质耦合模拟模型 |
28 | 朱熠明 | 工程师 | 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参与自然-非自然因素驱动下流域水和生态耦合模拟模型 |
29 | 刘扬李 | 工程师 | 中国电建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参与不连续介质条件下水和能量关键过程实验方法与装置 |
30 | 徐东坡 | 工程师 |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参与水分驱动下物质运移转化关键过程实验方法与装置 |
31 | 郑金丽 | / | 北京师范大学 | 参与多要素驱动下水和生态耦合关键过程实验方法与装置 |
32 | 赵津 | / | 首都师范大学 | 参与水分驱动下物质运移转化关键过程实验方法与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