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郭守敬对元大都水利建设的贡献谈北京古都风貌保护问题

2003-06-04 08:04
郭守敬是伟大的天文学家、历法家、数学家,也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水利专家。特别是他在元大都的水利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促进元大都经济繁荣发展,巩固元大都的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地位方面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

2003年是郭守敬开凿通惠河贯通南北大运河710周年,回顾郭守敬在元大都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和伟大贡献,对落实市政府保护古都风貌的号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郭守敬在元大都的水系建设成就

忽必烈于1264年改国号为“元”,年号至元元年,改燕京为“中都”。1267年决定围绕着原金朝的离宫---大宁宫建设规模宏大的都城,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在刘秉忠的规划下,1276年基本建成了元大都(今北京)。在建设大都的过程中及以后,郭守敬陆续解决了元大都的供水、漕运和灌溉水源等问题,建成了服务于元大都各种功能的、完整的河湖水道系统。使元大都成为独具风格的街市建筑与水风貌完美结合的都城,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郭守敬的治水才华,在元大都水系建设中得到充分展现。主要表现在以下解决漕运、灌溉和城市用水等重大举措上。

(一)引玉泉水济漕运 1262年张文谦向忽必烈推荐郭守敬,称赞他“习知水利且巧思绝人”。他被任命为“提举诸路河渠”。郭守敬向忽必烈提出的六条水利建议中,第一条就是引玉泉山水解决中都到通州漕运缺水问题,当年就得到实施。

(二)重开金口河 1265年郭守敬任都水少监。为继续解决漕运以及灌溉水源问题,于1266年(至元三年)重开金代已废弃的金口河,引浑河(今永定河)水入运河。他总结金代金口引水的失败教训,在金口上游预开减水口(即现代的溢洪道)分洪,保证安全引水。由于浑河泥沙过多,淤塞航道,漕运供水效果较差,但在为建设元大都运送西山木石和发展灌溉农田方面起到很大作用。由于科学地引用浑河水,金口引水一直使用到1298年(大德二年),成功运行32年。

(三)开金水河专用水道 1271年(至元八年)郭守敬任都水监。1273年开金水河引玉泉山水至大内皇宫,入太液池。这是一条既供给皇家饮用,又补充园林景观环境用水的专用供水道。明令“金水河濯手有禁”,并严禁民间汲水。

(四)开坝河漕运 1279年(至元十六年)开通北线运河----坝河。利用玉泉水补给漕运。

(五)开通通惠河实现南北大运河贯通 1293年(至元三十年)科学地引白浮诸泉水,开通通惠河,实现了南北大运河从元大都到杭州城的贯通。使南方来的运粮船能够直抵大都城内积水潭码头,积水潭水面上“舳舻蔽水”,呈现出运输发达、商业繁荣、经济兴旺的景象。

从上述郭守敬的大都治水活动可以看出,他从开始想用玉泉水济漕运,但水量不足;用浑河水做漕运水源,因含沙过多,淤塞航道;直到汇集西山诸泉做漕运水源,找到充足的济漕清水。以及,将玉泉水改做城市专用供水水源,经历了30年的实践和探索。

郭守敬治水活动所形成的白浮泉瓮山河、长河、坝河、通惠河与瓮山泊、积水潭等湖泊,形成了大都城“两入、两出、两蓄”特有的水系格局。

同时,积水潭和太液池所形成的平民水面和皇家水面与被萧墙隔离的“前朝、后市”相互呼应的格局,更强化了大都城的分区特色。郭守敬所制定的水规划的实施,给大都城增添了活力,带来了繁荣;水上交通的发达,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保障了元大都在全国军事、政治和统治地位的稳定。

二、通惠河的技术成就

通惠河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水利工程。它基本上由三部分组成。即:引水渠道、调蓄水库和航道。

1、引水渠道----白浮瓮山河:渠道自昌平县白浮村开始引神山泉沿山麓西折而南,截断各出山河流和双塔、一亩等诸泉水,入瓮山泊,沿长河至广源闸。工程的技术难点是在保证渠道一定纵坡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引水线路以及渠道与山洪沟的交叉建筑物的结构。

2、调蓄水库----瓮山泊又称西湖(今昆明湖前身)和积水潭(今积水潭后海什刹海一带)。技术难点是筑堤蓄水和调蓄水量的湖泊进出口控制闸门。

3、航道----从号称运河第一闸的广源闸入积水潭,出积水潭的澄清闸、过万宁桥(今后门桥)向东而南,再东入通惠河直到通州。该段的技术难点是地势“西高东低”,须建24座闸,以利行船,以及通惠河与白河(今北运河)的衔接。

以上所列技术难点,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是很难解决的问题,但都被郭守敬以他惊人的智慧,高超的数学知识和独到的测量、施工经验,圆满地解决了。他所规划实施的白浮瓮山河的选线竟与我们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京密引水渠的测量选线,走向一致,相差不多。许多闸桥建筑结构也有不少值得今天借鉴的地方,主要工程沿用数百年,有些河道、闸坝甚至保存至今。

三、弘扬水文化保护古都风貌

郭守敬以及许多治水前辈的治水思想、经验以及水文物遗迹、遗址,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是具有北京古都特色的水文化遗产。在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要特别重视历史水文化的保护。保护水文化不仅是水利工作者的义务,各级政府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水文化的保护问题认识不足,由于种种原因对水文物保护不力,一些水工程在建设中或在特殊时期遭到破坏,以至湮灭。造成不可祢补的损失。如:御河、东西护城河、前三门护城河被改暗沟;通惠河大通桥、卧虎桥等闸桥被拆除等等。但是,郭守敬在元大都所修建的湖泊水系,除金水河已湮灭,白浮瓮山河被现代的京密引水渠代替外,昆明湖(原瓮山泊)、积水潭什刹海、坝河、通惠河等至今仍在使用,不同的是它的功能和规模有所变化,少量的桥闸工程遗迹尚在。

为了保护北京的历史水风貌和水文化,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和北京水利学会联合城市规划、文物、社会科学等有关学会,从80年代开始就主动结合北京城市水利建设工程,开展调查和研究工作,力图使水利史研究为城市建设服务。采取研讨会纪要和专家建议的形式提出建议,得到市政府和水主管部门的肯定和重视。例如:对西三环路扩建时长河桥的抬高、通惠河二闸(庆丰闸)的保护、长河上的麦钟桥、广源闸和什刹海的后门桥(万宁桥)保护的各项建议,均得到市政府的认可,取得满意的效果。同时,专家们提出以高碑店闸为中心,在高碑店湖畔建设运河公园和运河博物馆的规划,最终得到落实,被列入了水系治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1998年北京城市中心区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开工,进行了六海清淤和筒子河、长河、南护城河的治理,于2000年底完成。实现了“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目标。广源闸等水文物和“长河观柳”景观得到完整保护,绝迹百年的游船重新出现水面,古老的长河焕发了青春,成为显示古都水风貌的一条历史文化风景线。

目前,京城水系综合治理工程仍在继续。西直门转河正在恢复,北护城河、亮马河即将治理并与通惠河连通;还将陆续治理坝河、凉水河,实现三环碧水绕京城的局面。到2005年,郭守敬700多年前曾建议的在护城河上“行环城舟楫”的美好设想即将实现。

北京城市水系的综合治理过程中重视水文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突出了北京城市的特色。体现了古都水风貌的保护、水环境的改善、人居环境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水上旅游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古都风貌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完美结合,并正在产生着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效益。

水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也是城市的命脉。大都城的发展和楼兰古城的消亡说明了水的至关重要作用。我们的先人在创造水文化的过程中,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付出了千辛万苦的劳动。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继承先人为我们积累的经验,弘扬水文化,合理地保护、开发和利用水文物遗产,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服务,永远是我们水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四、建议

1、纪念郭守敬开凿通惠河710周年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弘扬水文化保护古都风貌活动

2、在鼓楼大街西,什刹海东岸,火神庙西侧的原元大都都水监遗址处,设立元都水监遗址纪念标志和郭守敬塑像。

3、尽快实现规划中的通惠河高碑店湖畔的运河公园和运河博物馆的建设,使之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传古代和现代水利发展成就的科普园地。

北京水利学会 刘延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