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水利在西部节水农业中显神功

2002-12-09 16:12
近期在青海省干旱山区采访时发现,这里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从近几年兴建的一大批小水窑、小涝池中受益,往年农作物生长季节里十几天不下雨就成灾的局面在微型水利工程的帮助下得到改观。

  察达村扎次洛农业社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东乡的一个藏族小村庄,这里地处高山冲击扇地带,十年九旱,农业生产长期以来靠天吃饭。1998年,村里的男女老少们在县水利部门的帮助下苦干几个月,终于将一股碗口粗的山泉水从数公里外引进了村里,并建起了一座仅容一万多立方米的小涝池。村里的老人们说,村里一代代的人们吃够了缺水的苦,如今,不仅解决了人畜饮水之难,还使村里的300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去年,这个村虽遭受了秋冬春三季连旱,但有了小涝池,全村的耕地却做到了适时灌溉和播种,粮食产量也比以前有了明显提高。

  在青海省东部湟水、黄河谷地两岸的干旱山区,不管是村口巷尾,还是在田间地头,到处都能看到新建起来的小型水利工程,尤其是近几年大力推广的集雨利用工程,因投资少、见效快而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

  青海省水利厅厅长刘耀说,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除了大量的小涝池、小塘坝、小水库外,青海省干旱山区的4万多户农民已建起了集雨水窑近7万眼。这些小水窑解决了11万人、16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并实现大田补灌面积1.5万亩,发展庭院经济0.26万亩。“在今后两年内,青海省还将投入2亿多元资金,在适宜并需要的11个县105个乡的十几万农户中实施集雨利用工程,使更多的农民群众从中受益。”

  据了解,我国干旱地区的大多数地方都有许许多多的小泉小溪和地下河流,因地制宜地多搞一些涝池、塘坝、集水窑等小型、微型的水利工程,平时将不用或多余的水储存起来,需要时再用来浇地或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这种小型水利工程投资不多却非常实用。青海省在干旱山区发展节水型小水利的实践证明,微型水利工程在解决干旱地区的人畜饮水困难、发展大田灌溉、促进家庭养殖业和庭院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加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