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规划明确 重点放在西部
《全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规划》共涉及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886个县(市、区、旗、垦区、林场)。规划到2020年这些县的小水电代燃料户将达到2830.4万户,受益人口1.04亿;代燃料年用电量339.5亿千瓦时,总计需新建小水电代燃料电源2403.8万千瓦,新增年发电量781.2亿千瓦时。毫不夸张地说,这一规划实施后,886个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县将是闪耀在中华大地上的886颗光辉灿烂的新星。
西部地区因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同时因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和土地荒漠化问题而生态脆弱、环境恶劣,造成当地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况,对东部地区的防洪减灾、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也构成威胁,因此是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西部地区小水电代燃料户将达到1706.5万户、6348.7万人,代燃料年用电量209.7亿千瓦时,需新建小水电代燃料电源1677.3万千瓦,均占规划总水平的60%以上。
二、六大分区各有特点 “代燃料”目标一致
根据我国小水电代燃料地区水文气象特征、自然地理特点、水能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地区划分为西南区、西北区、东北区、长江中下游区、黄淮海区和东南沿海区6个规划区。
西南区。规划范围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西藏、广西6省(自治区、直辖市)共351个县(区、市)。规划区内退耕还林区面积360万亩、自然保护区面积20053万亩、天然林保护区面积27075万亩、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面积26511万亩,是长江、珠江的发源地,区内可开发小水电资源4911万千瓦,占全国可开发小水电资源量的49%。该区是藏、彝、羌、壮、土家、白、傣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相对较多,是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扶持的地区,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长江中下游、珠江下游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项目非常紧迫。
西北区。包括甘肃、青海、陕西、新疆4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35个县(市、区、垦区),西北区地处青藏、蒙新高原,地形地貌复杂,规划区内退耕还林区面积592万亩,自然保护区面积52763万亩,天然林保护区面积6328万亩,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面积22142万亩,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该区农村居民长期以砍树割草为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受自然条件限制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秀美山川建设重点扶持地区。
东北区。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3省的44个县(林场)。东北区地处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而漫长,春秋干燥多风沙,柴薪消耗量大,规划区内退耕林区面积20万亩、自然保护区面积1489万亩、天然林保护区面积5328万亩、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面积2963万亩。该区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境内资源丰富,工业发达,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和重要的商品粮和畜产品产区。
长江中下游区。包括湖南、湖北、安徽、江西4省的182个县。该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是我国主要林区,也是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的重点区域,规划区内有退耕还林区面积40万亩、自然保护区面积4024万亩、天然林保护区面积831万亩、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面积14254万亩。该区社会经济发达,但发展不平衡,规划涉及的182个县地处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长期以来该区农村居民以柴草为生活燃料,造成森林植被严重破坏。开发丰富的小水电资源,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项目,对长江中下游区保护森林、减少水患、改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黄淮海区。包括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4省(自治区)的72个县(旗)。区域内地形地貌复杂,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地区,又是重要的能源、粮食和畜产品基地,经济发达,但发展不平衡。规划区内退耕还林区面积105万亩、自然保护区面积3749万亩、天然林保护区面积7056万亩、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面积8353万亩,规划涉及的72个县(旗)地处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总体水平相对较低。
东南沿海区。包括广东、海南、福建、浙江4省的102个县。东南沿海区地处亚热带湿热多雨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区内多为山地丘陵,溪流密布,植被良好,主要河流流量稳定,水能资源十分丰富。规划区内自然保护区面积2150万亩、天然林保护区面积5769万亩、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面积3137万亩。该区改革开放最早,市场经济发育程度高,但规划涉及的102个县地处山区、革命老区,经济仍欠发达。开发小水电、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项目,可以减少该地区农村居民对煤、气等商品能源的依赖,减少林木砍伐,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对地方经济发展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促进社会发展 三大效益明显
据调查统计,规划区代燃料户每年烧柴平均5000公斤,按规划水平代燃料户2830万户计算,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项目,每年可少烧柴14150万吨,约减少木材消耗1.89亿立方米。据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资料,解决4口之家的生活用能可保护3~4亩森林免遭砍伐,按4年轮伐期计算,即可保护森林12~16亩。按照小水电代燃料每户可保护森林12亩计算,解决2830万户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可保护森林3.4亿亩。由于林地具有涵养水分的功能,可有力防止水土流失,使大量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控制或保护。
据中国林科院资料,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保护森林面积3.4亿亩,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1亿吨。根据《实用环境工作手册》标准,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项目,每年可减少燃煤排放二氧化碳4100万吨。两项合计每年减少二氧化碳2.02亿吨。据普华永道国际咨询组织测算,按照减少排放1吨二氧化碳的最低成本20美元计算,社会每年可获得生态效益330亿元。根据《实用环境工作手册》标准,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项目每年还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硫92万吨,社会可获得生态效益30亿元。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年可获直接生态效益360亿元。
按照代燃料电价0.17元每千瓦时、可售电量电价0.316元每千瓦时计算,工程全部完成后国家每年可实现166.5亿元的电力产值,农民也可因此减负增收。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项目实施后,可提供344亿千瓦时的电量用于工农业生产,按每千瓦时电量可创造国内生产总值5元计算,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每年可带动其他产业新增国内生产总值1720亿元。两项合计年经济效益1880多亿元。
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农民可不再为砍柴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也不再受千百年来烧柴的烟熏火燎之苦,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农民不再沿袭千百年来烧柴的习俗,而是采用清洁卫生的电炊和电取暖,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习惯,加快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可以农村水电开发为龙头带动中小河流开发和山区水利建设,提高这些地区的防洪抗旱能力;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可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可增强民族团结,促进边境安定和社会稳定。
四、电价测算可靠 农户负担不增
规划区所在电网绝大部分已进行了一、二期农网改造,现有电网基本上已能适应小水电代燃料需要,开展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规划投资主要为电源部分投资以及新增电源接入系统及电网局部增容、改造的投资。
经对2万农户调查的统计分析,大体上农民人均收入1500元左右,可承受0.18元每千瓦时的代燃料电价;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可承受电价0.22元每千瓦时;人均收入2500元左右,可承受电价0.26元每千瓦时。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0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2253.4元,西部地区为1632.3元,按全国小水电代燃料户均年用电量1200千瓦时、平均代燃料到户电价0.17元每千瓦时计算,全国小水电代燃料户均年电费为204元,人均年电费为53元,占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的2.4%,占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的3.3%,均小于典型县户均年燃料费占其户均年收入的比例。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新增装机的年发电量扣除代燃料用电量外,还有一部分多余电量可用于工农业生产。这部分多余电量按绿色能源合理定价销售产生的利润可用于小水电代燃料户的电费补贴,减少农民的电费支出。由于党和国家重视“三农”问题,从规划开始实施到2020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年人均可支配现金收入将逐步提高,代燃料用电电费占户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还会进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