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6日,中共中央以中发[58]253号文件,下发《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文件标题下注明:“一九五八年三月二十五日成都会议通过,四月五日政治局会议批准。”这是党中央形成的关于三峡工程的第一个正式文件。
事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围绕这一议题做了充分准备。
3月初,毛泽东一到成都,就查阅了四川地方志、水利志等相关资料,并将其中的一些章节印发给到会同志,要大家了解天府之国,了解都江堰。在会议讨论三峡问题前夕,毛泽东于3月21日下午赴都江堰调查研究。他详细询问了岷江水系的水文、气象、历史上的水害情况,以及都江堰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的功用,坝址选择的理由,古堰岁修、泥沙控制等情况。他说:“今后应该改用机器修,用卷扬机、掘土机,就省人力了。”还说:“今后要想办法用现代化的工程,把泥沙控制起来。”通过对都江堰的实地考察,毛泽东心里有了底。在这之前,刘少奇也于3月18日赴都江堰调查研究。受毛泽东的委托,周恩来率领包括李富春、李先念在内的国务院及有关部委负责人、中外专家100多人,于1958年2月28日至月6日,由武汉溯江而上,对长江三峡段进行了为期7天的实地考察。2月28日,周恩来率领考察团冒着鹅毛大雪视察荆江大堤,他详细询问了荆江大堤的历史沿革和防洪功效。他肯定了“兴建三峡大坝,拦蓄洪水,根治长江”的设想,但同时指出,在三峡大坝兴建前要克服等待思想,大坝建成后要防止一切依赖三峡大坝的思想。
三峡坝址的选择一直存在着争议,主要是南津关和三斗坪两种方案之争。南津关是美国专家萨凡奇在20世纪40年代设计三峡工程时选择的坝址,后来得到了苏联专家的肯定。周恩来在南津关考察中,亲自用地质锤敲下岩洞中的岩石,拿在手中边看边琢磨,并探身到洞中观察岩石的裂隙。他说“看来在石灰岩地区建坝,的确要认真解决岩溶的问题。”三斗坪位于西陵峡中,这里的河底有一段花岗岩可作为大坝的基础。周恩来认真听取了汇报,并对照地质剖面图逐节地审看岩心情况,他对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找到这样理想的坝址感到高兴和自豪。
3月3日,周恩来在船上主持召开讨论会,就需不需要兴建三峡大坝,能不能兴建三峡大坝,三峡大坝是不是需要提前开工,三峡大坝有没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问题展开讨论,周恩来让大家敞开思想,畅所欲言。3月6日,周恩来在重庆对这次考察作了总结,他后来在成都会议上所作的相关报告中的基本观点,就是在这次总结中形成的。
此外,周恩来在考察中,从三峡工程建设的长远利益出发,对三峡库区上游沿岸城市建设提出了前瞻性的指导意见。他指出,将来三峡大坝的水位约为200米,因此今后坝址上游的城市大型建筑应当在200米以上的区域,以减少将来水淹损失。几十年来沿江城市一直按照周恩来的这一思想规划城市建设。如万县市的下半城皆为老城区,新城区都在大坝水位200米以上。今天回过头来看,人们不能不佩服周恩来的远见卓识。
3月23日,周恩来在成都会议上作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长江流域规划的基本原则,应当是统一规划,全面发展,适当分工,分期进行。同时要正确地解决好以下七种关系:远景和近景,干流和支流,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防洪、发电、灌溉与航运,水电与火电,发电与用电(即有销路);这七种关系必须相互结合,分别轻重缓急和先后次序,进行具体安排。”会议认真听取和审议了周恩来的报告,充分肯定了周恩来在报告中提出的长江流域规划的基本原则,通过了党中央关于三峡工程的第一个正式文件―――《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主要内容有:
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是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修建,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
为了便于今后有关工业、农业、交通等基本建设的安排,并且尽可能地养活四川地区的淹没损失,三峡大坝正常高水位的高程应当控制在200米(吴凇基点上),不能再高于这个高程。
三峡工程的准备工作时期,对美人沱和南津关两个坝址的继续勘测和研究,对一切主要的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的探讨,都应当采用展开争论,全面比较论证的方法,以求作出充分可靠的结论;某些重大的技术问题必须作试验研究。
长江流域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应当是统一规划,全面发展,适当分工,分期进行。同时,要正确解决好七种关系等等。
应该说,党中央在成都会议上形成的这个《意见》,为后来的三峡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从那时起,三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包括人防问题、解决泥沙淤积、坝址选择、航运通行等问题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许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之贡献了毕生精力。比如人防问题,1959―1961年,进行了三峡工程抵御常规武器袭击的实验;1964―1972年,对四座模拟大坝进行了7次核武器轰炸实验,取得了极其珍贵的数据;1978―1988年,进行了10年的三峡溃坝实验。结论是:三峡大坝是大体积混凝土大坝,坝高和坝宽都超过100米,能够抵御一定的常规武器的袭击;即使因核武器袭击导致三峡溃坝,也不至于对下游6省一市造成毁灭性破坏。所有这些工作,为后来三峡工程的顺利上马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