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主办,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业委员会、浙江省绍兴市水利局承办的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在浙江省绍兴市召开。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周国富,中国水利政研会会长、中纪委驻水利部原纪检组组长张印忠,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出席开幕式。中国水利学会秘书长李赞堂主持开幕式。来自水利、文物、社会、历史、遥感、建筑等领域的专家与代表近100位参加了此次论坛。
本届论坛是国家开展大运河申遗工作以来,第一次以“中国大运河的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为主题的学术论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专家与代表,就“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这个主题,分析了大运河水利遗产蕴藏的科学和文化价值,研究探讨了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战略与技术,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尤其是从水利工程可持续性与大运河历史、当前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交流,为今后中国大运河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广视角、多层面研讨运河及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
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邀请三位专家作了主旨报告。 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强调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关键在于传承,传承需要公众的共同参与,要给文化遗产以尊严,要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要惠及民众。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魁一教授,从大运河的历史、社会、自然等方面,结合生动的案例,探究了大运河演变过程中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中国建筑工程公司原党组书记、全国政协委员郭涛多次参加全国政协大运河考察,针对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社会需求,从科研、宣传、制度等多个层面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好基础研究、考古发现、网上论坛等多个应对策略。
会议还设置了3个分议题,分别为保护战略与技术、运河演变及遗产价值和浙东运河人文史。21位专家代表,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目前工作,围绕上述3个分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谭徐明,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水电开发部教授蔡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的王英华、李云鹏,浙江绍兴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蔡彦,杭州市萧山区农水局的陈志富等,对运河关键节点或线路的演变开展了基础研究,揭示了运河与自然、社会的相关性。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传胜,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万金红、王力,从水利遗产展示、测量技术、标准化设计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为运河水利遗产保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于冰,从大运河遗产中的工程哲学与价值这个全新视角,为我们认知运河和水利遗产的特征带来了新的思考,也为大运河遗产及今后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吕娟、邱志荣,国际水历史学术主席郑晓云,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副局长靳怀�,新疆坎儿井研究会会长吾甫尔・努尔丁,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水务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马东春,分别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及工作重点,介绍了大运河历史演变,大运河水利工程现状调查、国际间水历史研究的发展与启示,浙东运河的演变、地位、价值及保护,坎儿井保护,北京水文化调查等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的奚雪松博士、台湾成功大学的李方中教授、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的张书恒研究员,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及对国内外运河的调查实践,提出要注意古代水利工程保护与利用的结合点,一项工程需要不同专业和多部门参与研讨,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工程不应破坏文化遗产。同时,他们也从成功保护运河的案例中,告诉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利用大运河及水利遗产。
二、颁奖项、发倡议,重视水利史青年学者及水利遗产保护
本次论坛还颁发了由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和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共同设立的“水利遗产保护奖”和“水利史研究青年学者奖”。浙东运河绍兴整治项目取得良好效果,绍兴市水利局及陈桥驿等五位对此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获得了2013年水利遗产保护奖。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的万金红、邓俊获得了水利史研究青年学者奖。水利史青年学者奖的设立旨在对在水利史研究领域作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进行鼓励,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摒弃浮燥,投入到水利史的基础研究中来。
同时,鉴于绍兴三江闸在世界土木工程技术史的重要地位以及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本次论坛还发出“保护绍兴三江闸的倡议书”,倡议书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响应并将送达浙江省文物部门,期望绍兴三江闸能够尽早列入全国家重点文化遗产,使三江闸及其周边历史环境得到科学、有效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