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水利学会拟对成果“流域防洪工程系统智能调度关键技术及应用”组织评价。
根据相关要求,现对成果名称、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公示期为2021年4月30日-5月10日。
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提出异议。异议意见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单位异议的意见要加盖公章,并明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个人异议的意见要署真实姓名,并附个人身份信息及联系方式。异议意见请寄送中国水利学会学术交流与科普部。
联系人:颜文珠
电话:010-63203260 010-63202154(fax)
通讯地址:北京市白广路二条16号,中国水利学会
邮编:100053
附件:“流域防洪工程系统智能调度关键技术及应用”相关成果信息
中国水利学会
2021年4月30日
附件:
成果名称:流域防洪工程系统智能调度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河海大学、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江苏省水旱灾害防御调度指挥中心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
姓名 |
技术 职称 |
工作单位 |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
1 |
董增川 |
教授 |
河海大学 |
负责项目总体设计,主导完成了流域防洪工程系统智能调度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并指导实际应用。 |
2 |
钟平安 |
教授 |
河海大学 |
提出了基于模式识别和动态数据挖掘的洪水预报精度智能提升和后续来水智能展延技术 |
3 |
王银堂 |
教高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提出了智能适应实时水、雨、工情动态变化的流域防洪“等效联合调度模型” |
4 |
吴浩云 |
教高 |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 |
创建了实时防洪联合调度风险的动态评估、预测和调控的方法体系 |
5 |
王船海 |
教授 |
河海大学 |
研发了开放式实时防洪调度动态场景的快速建模和功能链在线搭建技术。 |
6 |
陈 娟 |
教授 |
河海大学 |
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系统(MAS)理论的洪水预报模型和参数智能动态匹配方法 |
7 |
季红飞 |
教高 |
江苏省水旱灾害防御调度指挥中心 |
创建了基于实时水、雨、工情动态变化构建流域防洪“等效联合调度模型” |
8 |
朱非林 |
博士后 |
河海大学 |
提出了复杂防洪系统联合风险的动态定量评估和水库群调洪风险解析计算方法 |
9 |
王文卓 |
博士后 |
河海大学 |
提出了基于模式识别理论和数据动态挖掘技术的后续来水智能展延方法 |
10 |
董宁澎 |
工程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提出了水库群影响下的流域汇流计算模式,参与了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 |
11 |
李大勇 |
讲师 |
河海大学 |
提出了基于水力联系和多模型融合的流域时空同步智能实时校正方法 |
12 |
任 黎 |
副教授 |
河海大学 |
参与确定基于对冲原理智能确定防洪工程系统的动态控制约束条件 |
13 |
陈 钢 |
讲师 |
河海大学 |
参与构建实时动态场景的快速建模和功能链在线搭建技术 |
14 |
陈 甜 |
工程师 |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水文局(信息中心) |
参与建立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复杂防洪系统风险动态预测和智能反向诊断 |
15 |
金大伟 |
助理工程师 |
江苏省水利厅 |
参与建立复杂防洪系统联合风险的动态定量评估和水库群调洪风险解析计算方法 |
16 |
张 城 |
无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参与建立基于知识模型与水力学模型耦合的河网高时效决策方法 |
17 |
罗 赟 |
无 |
河海大学 |
参与搭建基于云服务集群的综合决策支持云平台 |
18 |
张 璐 |
无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参与建立基于模式识别理论和数据动态挖掘技术的后续来水智能展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