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宁,水利科学家。紧密结合我国治水实践,特别是治黄实践,终生致力于泥沙科学的研究,成果丰硕,享誉国内外。在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和高含沙水流运动等方面影响尤其广大。为培养研究骨干力量及推动国际泥沙研究合作,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卓有成效。
钱宁,浙江杭州人,1922年12月4日生于南京。中国共产党党员,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顾问委员会副主席,著名的水利科学家。1986年12月6日,钱宁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64岁。他是国内外知名的泥沙专家,是我国河流泥沙研究工作的卓越组织者之一,为培养研究骨干力量及推动国际泥沙研究合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1943年,钱宁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土木系并留校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学,1948年在饶斯(H. Rouse)教授指导下获美国艾奥瓦大学硕士学位。1951 年在H. A. Einstein教授指导下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水工室研究员,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渠所副所长;1973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泥沙研究室主任,中国水利学会常务理事,泥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泥沙研究》、《国际泥沙》(英文版)主编等职。1955年他放弃了国外优裕的生活条件,与其他留美学者一道,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中,钱宁遭到残酷迫害而矢志不移。他继承与发展了H. A. Einstein的泥沙运动力学理论体系,为我国的河流动力学与地貌学结合研究河床演变的开拓起了重要的作用。发表了具有很高理论价值的著作《泥沙运动力学》与《河床演变学》。1985年他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86年荣获中共北京市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
曾经梦想成为文学家
钱宁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钱天鹤早年毕业于清华学堂高等科,曾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硕士学位,回国后任金陵大学蚕桑系主任等职。母亲项浩为杭州著名乡绅项兰先生的长女,是一个典型的大家闺秀,文化素养很高。钱宁是长子,自幼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和良好的教育,他待人有礼,学习勤奋。中学时代,钱宁酷爱文学,遍读了《红楼梦》等古典名著和《纲鉴锡史知录》等史书,更喜爱老舍、叶圣陶、巴金、茅盾、郁达夫、曹禺等人的新文学名著,梦想成为一个文学家。他学业全面发展,文章流利而富有感情,数、理、化各科均名列前茅。抗日战争爆发的严酷现实,打破了他做文学家的梦。1939年高中毕业后,钱宁报考了重庆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在大学里,教授们讲授黄河历史上的灾害给钱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直到20世纪40 年代,研究黄河泥沙问题的权威竟是一位外国学者的事实,大大地激发出钱宁的责任感。在上大学四年级时,他主动选修水利工程专业,认真学习灌溉工程学、海港工程学、河工设计等课程,每门功课成绩都居全班之冠,特别是河工设计课成绩突出,已渐渐显示出他的不凡才识。
大学生活是浪漫的,即使是战乱中的大学生活,仍然是人生的黄金季节。这个时候的钱宁仍然保持着对于文学的爱好,甚至躲在小楼上创作了一部题为《蓝色的影子》的小说,讲述青年人的爱情、友谊的故事,是一个美丽的青春梦。钱宁和他的朋友在生活中也在创造这样的“梦”,他们不仅友谊与日俱增,而且悄悄地萌发了爱情的种子,钱宁和他的夫人龚维瑶的爱情就是在这样温暖、和谐的环境中孕育成熟的。
H. A. Einstein的学生
钱宁在出版他的《泥沙运动力学》一书中,回顾走过的学术道路,深情地写道:“我本人是在H. A. Einstein教授指导下,开始接触泥沙问题的。我和他相处7年,情谊深挚,他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
1947年,钱宁远渡重洋,为实现他“治理祖国江河”的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他先就读于美国艾奥瓦大学水利系,在H. Rouse教授的指导下获得了硕士学位;后又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流体力学;最后改学泥沙专业,从师于著名的物理学家A. Einstein之子、国际泥沙权威之一H. A. Einstein教授。在H. A. Einstein教授的悉心培养下,钱宁很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在美国学术刊物上单独或与H. A. Einstein教授联名发表了10多篇学术论文,初步奠定了他在国际泥沙界的学术地位。每当钱宁在与他的学生回顾自己走过的学术道路时总是说:“我年轻的时候爱好文学,想成为一名小说家。后来学了理工,在美国遇到了H. A. Einstein,觉得泥沙这门知识对于有黄河长江的祖国是有用的,我就下决心跟H. A. Einstein学泥沙知识。如果今天还让我选择的话,我还会毫不犹豫地作出同样的选择。”维瑶女士在谈到H. A. Einstein与钱宁的师生关系时,深有感触地说:在学术思想和研究道路上的契合,使他们产生了心灵的交融,这是一般师生所难以达到的。钱宁每提及他的恩师时,总不免动情。当H. A. Einstein教授的夫人问丈夫:“谁是你最好的学生”时,他也是满怀深情地回答:“钱。”在这段时间里,钱宁一方面吸取了H. A. Einstein教授泥沙学说体系的精髓,一方面又深入钻研了欧洲泥沙学者的学术理论,并广泛地涉猎了地理、地貌和地质等相邻学科的大量文献,这就为他成为一个既有泥沙学科知识,又有基础理论的科学家打下了基础。
一颗真诚的赤子心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祖国母亲伸出了温暖的手,期待着海外学子的归来。已经获得博士学位并有一定治沙经验的钱宁,决定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但当时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双方处于敌对状态,美国禁止学习理工农医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在这种情况下,钱宁毫不犹豫地参加了争取回国的串联活动。直到1954年,一些留学生设法找到了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周总理率领的代表团,向他们反映情况,回国才有了希望。1955年6月,钱宁和夫人终于踏上了回国路程。
黄河的儿女
回国后,钱宁任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的研究员。1955年11月下旬,他在黄河秦厂水文站度过了33岁生日。他在回忆中写道:“那天晚上,月华如洗,仿佛依稀听到黄河滔滔的流水声。想到自己终于来到了黄河之滨,今后也许能为黄河做点工作,不禁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入眠。”正是从那一时刻开始,钱宁的一生终于与黄河连在了一起。1958年,随着三门峡工程的兴建,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钱宁受水利水电科学院的委派,带领河渠研究所郑州工作组与黄河水利委员会科研所协作,参加黄河下游研究组的领导工作。钱宁终于获得了亲自参加治理黄河的实践机会,在黄河下游地区与研究组成员共同奋战了两个春秋。就是凭着兢兢业业的实干精神,1959年夏秋,钱宁主持编写了3篇很有分量的论文:《黄河下游冲淤特性的分析》、《黄河下游游荡特性及成因分析》、《黄河下游险情分析》。1960年秋,钱宁写出了一部20万字,题为《三门峡水库修建以后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的研究报告,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1964年底,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了治黄工作会议。钱宁在会上代表水科院河渠所及黄委会科研所作汇报发言,周总理笑着插了句话:“我听出来你的下江口音,你是个下游派吧。” 钱宁一时语塞,头上冒汗。总理笑道:“你可不要紧张,我这是给你开个玩笑。”在会议总结中,总理语重心长地说了一番话,总理指出,在考虑黄河治理时“上中下游要兼顾”,“不能只想一方面,不能只顾下游,不顾中游”,并且把它提到哲学指导思想的高度,谆谆告诫说:“尽管黄河问题‘从1950年就摸起’,但很多领域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以为自己已认识了很多规律,但实际还有很多问题没有看清。认识了一些,又发现一些新问题。” 周总理这番高瞻远瞩的讲话,特别是那种为全民着想的思想,给钱宁极大的激励,使他陷入了沉思,他为自己没有尽到一个科学家的责任,未能尽快地全面掌握黄河的规律而自责。周总理的讲话为他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在他面前树立起了“向科学的自由王国进军”的目标,使他产生了不可遏制的创造欲望。
教书育人的楷模
钱宁于1973年调来清华大学,当时仍在三门峡基地工作,直到1978年,全国形势转好后,才回到北京。这时,他多年的抱负,对泥沙事业发展远景的蓝图得以规划起来。首先,在他多方奔走之下,创建起清华大学泥沙研究室。从实验室打地基开始,他竟盼到研究长江三峡的模型实验在泥沙研究室内投入运转。一支科技队伍,最终在他的努力劝说、争取之后巩固了下来。国内此时已有招收研究生的政策,室内因此又增添了一批新生力量。与此同时,钱宁又广邀水利界、地理界有名学者,继1964年之后,再次在清华办起泥沙专业培训班,学员都是来自全国各水利机构的技术干部。
钱宁热爱教学,他以教学育人的思想为指导。讲课时,他全身心地投入,生动有色,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听者深受其感染,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出对这门学科深厚的兴趣。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钱宁在美国已获有清华大学聘书,现在虽有这份迟到的调遣,无奈他已病魔缠身,无法大展其宏愿了。临终前夕,他尚遗憾当初未能分配到学校教学。否则,今天他是桃李满天下了。但是他怎能知晓,在他去世之后,一些曾是泥沙专业培训班的学员,或者曾与他共事,甚至只是读过他著作的青年同志,都会说他们是钱先生的学生,这满怀深情的表达,是对钱先生作为老师的充分肯定。
这些青年学子,在钱宁去世前后,多少已成为所在机构的技术骨干,而今他们的学生也有不少是学科带头人了,清华当初的研究生如今更成为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眼见在今天全国水利建设大好形势下,泥沙事业已在全国遍地开花,钱宁和他的前人、同仁们曾为此打下的坚实基础,应是功不可没的,钱宁地下有知,或也能稍感慰藉。
三部巨著
钱宁在病重期间为人们留下了总共180万字的巨著,这些著作“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尤其《泥沙运动力学》“继承与发展了H. A. Einstein泥沙运动力学理论体系”,国际水力学会前主席肯尼迪教授誉之为“学术上和治河工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河床演变学》“为我国的河流动力学与地貌学结合研究河床演变的开拓起了重要作用。”结合黄河特点进行的高含沙水流运动机理的研究与论述,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泥沙运动力学》获得了1983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在生命的最后历程中,钱宁念念不忘的是“要带出一支队伍”。这表现了他作为一个科学家与科学研究工作组织者的远见卓识。早在准备离美回国期间,钱宁在构想未来的蓝图时,就把建立世界第一流的泥沙研究室、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泥沙研究队伍作为两项基本的战略目标。
1978年,总算是科学的春天来临了。1979年9月,中央领导同志特为这批曾遭特务之嫌的留美归国同学公开集体平反。所以选在9月,是要使他们能过一个愉快的国庆节。但不料正当钱宁日夜奔忙、一心想把失去的时间重新抓回来之际,他在这年10月底出现血尿,经诊断患有肾癌,已属晚期。其后的治疗条件较好,他竟奇迹般地活了7年。这时,他已不能再做野外查勘,他不失时机地坐下来著书立说。在此之前,他之所以未能写作,并非为时间所限,而是外部条件不允许。即使在1960年,他因病在家休息,一提笔,也会遭到有名利思想的非议。
他的第一本大作《泥沙运动力学》,在他留美期间,即已广为收集资料并写下了初步提纲,在以后的培训班上,曾结合实际,几易讲稿进行教学。这些文稿所幸在“文革”中未遭没收损坏,以后他去干校,下放山西,随身携带的,首先是这批文稿。此时,他更不得不抢在时间前面,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这本近百万字的巨著。在本书的序言中,钱宁曾留下如下的语句:“回顾本书编写过程,握笔伊始,犹在华年,而今掩卷住笔,竟已白发苍苍,三十年沧桑,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此书方得以最后完成付梓。”阅读至此,能不令人黯然。《泥沙运动力学》出版不久,即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钱宁去世后,经一些专家学者之助,并在各方面资助支持下,此书被译成英文,1999年由美国ASCE 出版。出版不久,即享誉国外,成为ASCE畅销书,美国一著名书评Choice杂志并评之为2000年度杰出学术著作。
钱宁写第二本著作《河床演变学》时,病情再度恶化,其中绝大部分,他不得不口述录音,由同事帮助记录而成,在他去世后不久,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泥沙界、地理界学者对此书评价很高,但因该书责任编辑家中也遭不幸,错失当年全国科技图书请奖时机,后由水利部给予了一等奖。此书是钱宁与同事们多年实践创新之作。由于这门学说在国际上尚处在发展阶段,新作很多,钱宁业已故去,原书无法修订再版,我们不能将之译成英文介绍出去。实际上这两本书,早在钱宁于病榻着手写作时,当时的国际水利学会主席,美国艾奥瓦大学肯尼迪教授即相约日后为之译成英文出版,不幸这位教授后也因患癌症去世。
第三本著作《高含沙水流运动》是由钱宁主编和清华大学同仁合作书写的。这是钱宁多年研究中国河流特色的理论总结,不幸此时已临近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由于等待一位研究生的实验结果,他竟未能完成本该由他执笔的本书最后一章总结,即与世长辞了。此书后来也获全国科技图书一等奖。
生命的最后时刻
钱宁越是意识到自己所余的时间不多,越是把希望寄托于年青一代,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他们推向第一线。当他发现入学不久的博士生王兆印在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果时,立即建议在水利水电科学院泥沙所由王兆印举行一次学术报告会,他自己抱病出席会议,并作了热情的讲话。等到这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快要完成时,钱宁病情恶化,自觉不支,他把学生叫到病榻前,对他说:“你已经成长起来了,几年来,做了不少工作,要当博士了,我很高兴。我很想参加你的博士论文答辩,可我不知道能不能等到那一天。我已请了别的教授代我参加你的答辩会。如果那时我还在,我也要去参加……”说着师生都流下了酸楚的眼泪。半年后,钱宁果然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病痛,登上四层楼,出现在博士论文答辩会场。他是在向他耗尽心血的教育事业作最后的“告别”,他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钱宁病情的发展使他不得不首先放下手中的笔,终至视线模糊,连爱女的信也看不清了,但他仍使足了最后一点劲,聆听他的学生向他汇报三峡工作的实验结果。当被病魔折磨得万分痛苦时,他尚因见到窗台上一盆盆绿叶丛中映红的花朵,露出丝微的笑容,随着典雅乐曲的节拍轻扣着床沿…… 在这生命的最后一刻,真正折磨他的,是他仍有潜力,但理想与抱负未能完全如愿以偿,而且再也没有了弥补的可能!
钱宁去世后,清华大学于1987年出版了由邓小平题写书名的《纪念钱宁同志》文集。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
简 历
1922年12月4日出生于南京。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系,留校任教。
1947年赴美就学于艾奥瓦大学研究院,次年获硕士学位。
1848年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流体力学,后专攻泥沙专业。
1951年获博士学位留校从事泥沙研究。
1955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研究员。
1958年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渠所研究员、黄河下游研究组领导小组成员。
1961年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渠所副所长。
1965年参加治黄规划工作组从事研究工作。
1970年在忻州地区水利局进行河道治理和灌区改造工作。
1973年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
1986年12月6日于北京逝世。
主 要 论 著
1 Ning Chien,1952,The efficiency of depth-integrating suspended-sediment sampling,Transactions,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Vol.33,No.5:693-698.
2 Ning Chien,1954,The present status of research on sediment transport,Proceedings- Separate,ASCE,No.565,Dec. (后收入Transactions,ASCE,Vol.121,1956:833-884)
3 Ning Chien ,1955,A concept of the regime theory,Proceedings- Separate,ASCE,No.620. (后收入Transactions,ASCE,Vol.122,1957:785-805).
4 Chien,N.,Ma,H.,1958. The viscosity of stress-flow relation of sediment-laden flow. Sediment Research3 (3),52–77 (in Chinese) . 钱宁,马惠民. 浑水的黏性及流型. 泥沙研究,1958,3(3).
5 Chien,N.,1961. The braided stream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Scientia Sinina. vol 10(X),No.6:735-754.
6 Qian,N.,Li,G.,Xie,H.,Zhou,Z.,1964. Sand body formation in the Qiantangjiang Estuar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30(2):124–142 (in Chinese,with English abstract). 钱宁,谢汉祥,周志德,李光炳,钱塘江河口沙坎的近代过程. 地理学报,1964,30(2):124-142.
7 钱宁,周文浩. 黄河下游河床演变. 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8 钱宁,万兆惠. 近底高含沙量流层对水流及泥沙运动影响的初步探讨.水利学报,1965(4):1-20.
9 Chien,N.,Wan,Z.,Chien,Y.,1979. Hyperconcentrated flows in the Yellow River.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19 (2):1– 17 (in Chinese).
10 Qian n.,Dai D.Z.,1980,The problem of river sedimentation and the present status of its research in China. Chinese Hydraul Eng. Proc. Int. Symp. River Sediment 1. pp.1-39. 钱宁,戴定忠. 中国河流泥沙问题及其研究概况//第一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0,3:3-39.
11 Chien N,Wang K,Yan D,Fu R,1980,The source of the coarse sediment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its effect on the siltation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in Chinese). In:Proc 1st Int Symp River Sedimentation. Guanghua Press,Beijin,vol 1,pp53-62. 钱宁,王可钦,阎林德,府仁寿. 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区对黄河下游冲淤的影响//第一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0:53-62.
12 钱宁. 推移质公式的比较. 水利学报,1980(4):1-11.
13 钱宁. 西北地区高含沙水流运动机理的初步探讨//黄河泥沙研究报告选编:第4集.1980:244-267.
14 钱宁,张仁,李九发,胡维德. 黄河下游挟沙能力自动调整机理的初步探讨. 地理学报,1981:143-155.
15 Ning chien,1982,Reservior sedimentation and slope stability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Proceedings,14th congress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Large Dams,G..R. 54,pp.639-690.
16 Chien,N.,Wan,Z.,1983. Mechanics of Sediment Movement. Science Press,Beijing in Chinese . Chien,N.,Wan,Z. H.,1983. Mechanics of Sediment Transport. Science Press. 钱宁,万兆惠. 泥沙运动力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17 Chien,N.,1985. Changes in river regime after construction of upstream reservoirs.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10:143-159.
18 Chien,N.,Wan,Z.,1986. A Critical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Hyperconcentrated Flow in China. Series of Publication IRT CE,Beijing. (Qian N. and Wan,z.,1986,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hyperconcentracted flow in China,Int. Res. Training Centre on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 Publ. China).
19 Qian,N.,1990. Fluvial processes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after levee breaching at Tongwaxiang in 185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52:1-13. 1855年铜瓦厢决口以后黄河下游历史演变过程中的若干历时问题. 人民黄河,1986,5(45):66-72.
20 Chien,N.,Zhang,R. ,Zhou,Z. 1987,FLUVIAL PROCESSES .Science Press. Beijing.
21 Chien,N. Ed. ,1989. A Study of Hyperconcentrated Flows. Tsihua Univ. Press,Beijing in Chinese. 钱宁. 高含沙水流运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22 Chien,N.,Wan,Z.H.,1999. Mechanics of Sediment Transport. ASCE Press,Virgi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