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出席会议并致辞
水利部部长陈雷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
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主席汪恕诚主持会议
国务院参事、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刘燕华作报告
水利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陈小江出席会议
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作主旨发言
联合国驻华系统气候变化与环境工作组主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驻华代表爱德华·克莱伦斯-史密斯致辞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副代表大卫·麦克洛克林致辞
瑞士驻华大使馆参赞孟葳致辞
全球水伙伴总部高级顾问卡里德·穆塔杜拉致辞
本站讯 4月8日,由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瑞士发展与合作署联合主办的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水安全高级圆桌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出席会议并致辞,水利部部长陈雷作主旨发言,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主席汪恕诚主持开幕式并作总结。
张梅颖在致辞中说,气候变化与水安全是全球性的难题,需要我们像全球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一样同舟共济,拿出信心、诚意和勇气,采取一致的行动,以对话代替对抗,积极开展多领域的务实合作。这次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水安全的高级圆桌会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难得交流机会,更重要的是形成共识,重塑我们人类与气候、生态、环境与水和谐相处的信心。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有足够的良知、智慧、能力和机制,共同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与水安全问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世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节能减排的国家责任,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让自然生态得以平衡修复,让山川秀美、风调雨顺、江河安澜,让人类铸剑为犁、守望相助、共同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陈雷作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着力保障中国水安全》的主旨发言。他说,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水是全球气候变化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领域。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更加明显,局部地区的强降雨、高温干旱以及超强台风等极端天气灾害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显著上升,水旱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不可预见性日渐突出。去年入秋以来,中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区、市)遭遇历史罕见的持续特大干旱,特别是云南、广西和贵州的干旱已持续半年之久,一些地方旱情达到百年一遇,对人民生活、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陈雷指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切实保障中国水安全,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防汛抗旱体系建设,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提高水旱灾害应急管理能力,从整体上增强水利应对气候变化和抗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中国水安全,陈雷强调从六个方面着手:
一是夯实城乡抗旱基础设施。这次西南大旱暴露出中国西南地区抗旱水源工程不足、水资源调蓄能力较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将在全力开展抗旱减灾工作的同时,加快编制全国和地方抗旱规划,启动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源工程规划和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抓紧开工建设一批控制性骨干水利工程和中型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提高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因地制宜兴建小水窖、小山塘等“五小”水利工程,加快山丘区雨水集蓄利用,提高山区蓄水供水能力;积极开发利用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搞好应对特大干旱的战略水源储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提高农业抗御干旱能力。
二是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及其重要支流治理,完善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加快重点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确保区内居民的防洪安全,实现洪水“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集中对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灾害损失严重的中小河流进行系统治理,逐步提高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防洪能力。全面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最大程度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三是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加快推进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提高防汛抗旱现代化水平。抓好防汛抗旱减灾预案体系建设,建立快速、高效、有序的应急响应机制。完善全国水文站网体系,提高水旱灾害预报预警的超前性、准确性。加强防汛抗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专业防汛抗旱队伍、民防队伍和解放军、武警部队四位一体的防汛抗旱减灾机制,做好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增强防汛抗旱应急保障能力。
四是全面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抓紧建立和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用水效率控制等指标体系,切实强化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节水考核、入河排污口设置等方面的管理和执法监督,充分发挥水资源要素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基础性、约束性和导向性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五是优化水资源配置和调度。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构建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继续发挥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作用,缓解局部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积极探索河湖水系连通,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实现调水引流、多源互补、丰枯调剂、以清释污。加强水库群联合调度,全面发挥水库的调蓄功能,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
六是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以需水管理为核心、以水权水市场为基础的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节水的体制机制,建立自律式发展模式,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在农业领域,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根本措施,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因地制宜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在工业领域,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抓好高耗水行业节水。在城市生活领域,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全面推广节水器具,大力增强公众节水意识。
汪恕诚在总结发言中说,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明确了保障水安全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这些讨论充分表明了水是全球气候变化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领域,只有正视现实,充分依靠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才能够全面提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水安全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表达了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应对气候变化保障中国水安全的强烈愿望。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尺度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免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也没有哪个国家能独立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重任。开展国际合作、共享成果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必由之路。三是增进了理解和共识,促进了合作。论坛与会代表通过会上和会下的坦诚交流,增进了对中国保障水安全问题、对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认识和了解。这种认识和了解对于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和交流,增进互信关系,从而推动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关系,将发挥有益的作用。四是增强了公众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水安全意识。
此次会议旨在促进相关部门与行业的通力合作,推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中国水安全。会议设4个主要议题:节能减排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与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综合管理等。
国务院参事、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刘燕华作报告,水利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陈小江出席会议,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作主旨发言。联合国驻华系统气候变化与环境工作组主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驻华代表爱德华·克莱伦斯-史密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副代表大卫·麦克洛克林、瑞士驻华使馆参赞孟葳、全球水伙伴总部高级顾问卡里德·穆塔杜拉先后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