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学会特约通信员周国良于2005年9月17日在郑州报道)由中国气象学会暨中国水利学会水文气象学委员会(水气委)联合河南省气象局等举办的“暴雨、洪水与减灾”――纪念“75.8”暴雨洪水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作为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的分会场之一,于9月15―17日在河南郑州召开。这是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会第一个召开的分会。
大会安排了两天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了4名外籍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其中包括水文部门代为邀请的水文专家――意大利Bologna大学的Ezio Todini教授。李泽椿和陈联寿两位院士与会并作了重要学术报告。
会议开幕式上放映了纪录片《“75.8”暴雨洪水警示录》,简要回顾了发生在我国中原大地、淮河流域――河南境内的这场举世震惊的重大水文气象事件及其灾难性影响。这次选择在河南召开纪念会,有寓意警示水文气象界专家学者加强暴雨洪水领域的研究和学术交流,促进学科能力建设和技术手段进步,努力提高水利防灾减灾业务水平和水文气象服务水平。
会议分层次交流了学术论文52篇,其中主题报告和特邀报告10篇,以英文交流;其它专题报告42篇,以中文交流。黄委会、河南省省级水文气象专业部门及地市级气象部门列席参加学术会议人员。参加本会场学术交流活动的平均约170人,最多时估算约240人。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郑国光,水文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章国材及河南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卢大伟、河南省气象局局长胡鹏参加了本会的学会活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国家民政部有关专业领导也参加了研讨会。
除大会书面交流外,专家学者们利用会议的机会,广泛交流科研和业务心得。普遍认为:做好水文气象业务服务工作,意义重大;过去三十年,我国在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在加强水文气象监测预报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硬件和软件建设,都进步巨大。专家学者们也深知自身责任重大,目前的水文气象预报能力与生产实际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必须加强研究和交流,不断进取,以适应社会经济对水文气象服务的高要求。通过报告可以深切感受到,过去的30年,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等遥感技术的应用,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研制开发、改进和广泛应用,以及水文气象基础理论的研究,确实使我国水文气象的监测、预测能力得到大的提升,较大提高了预报精度,延长了暴雨洪水预见期。对暴雨洪水以及伴生的泥石流灾害,也进行了研究与预测尝试。
除特邀专家报告与主题报告外,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27篇,其中101篇被收录。收到地市级投稿共43篇,科研院校58篇,有广泛的参与度和较高学术质量。会议出版了近200页的论文摘要文集1本。论文全文将由中国气象学会集中出版。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大会按中国气象学会的统一要求,组织评选了青年优秀论文5篇,并予以点评与奖励,其中含水文系统1篇;组织了含外籍专家在内的部分专家实地考察了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等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