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高镜莹

 人物简介

高镜莹,水利专家。他早年致力于海河流域的治理,在编制海河流域治理规划,确立海河流域防洪体系方面进行了开拓性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从事教学工作,培育科学技术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曾主持并完成了许多海河流域河道治理与闸坝工程。其后长期领导水利技术管理工作,组织审查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制定技术标准和处理重大技术问题,为提高水利科学技术水平作出了很大贡献。

高镜莹,1901221日出生于天津市。读中学时,他痛感国家的腐败和弱小,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侮辱,激起了爱国的热情和对帝国主义的愤怒,感到只有国家富强才能不受欺辱。在学校他勤奋读书,英语和数学成绩非常好,教师鼓励他出国留学。1917年,他考入专门培养留美学生的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高镜莹积极参加,在街头演讲,向民众宣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卖国贼。他和许多同学一起遭到军警的逮捕,被拘押达两周之久。他看到国内军阀混战,外受列强压迫,立志要学好本领,救国救民,更坚定了努力求学进取的决心。

1922年赴美留学,途经日本,看到在东京举办的展览会上竟有满蒙馆,公然视满蒙地区为其属地,更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爱国的热忱。他在美国就读于密歇根大学,获工科学士学位,后又留校继续攻读大地测量获硕士学位。曾在一些工程师事务所担任制图与设计工作,在密歇根大学暑期测量营担任讲师。

高镜莹于1925年回国,先后参加北洋义赈会,在汉口培修张公堤,担任北洋大学和河北工学院讲师、东北大学教授、华北水利委员会黄河测量队队长等职。1930年初,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工务课课长。同年末转任海河整理委员会工务处处长。1934 年,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工程组主任,同时主持海河放淤工程。1936年,兼任永定河官厅水库工程处副处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华北地区沦陷。高镜莹因爱人生病未能随机关南迁。基于爱国热忱和保持民族气节,坚决不为敌伪做事,虽经敌伪政权多次拉拢和利诱,始终不为所动。1938 年初,受聘任天津工商学院教授兼土木系主任,这期间他生活很清苦,可是他坚信抗战必胜,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为祖国建设培育人才。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高镜莹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堵口复堤工程处处长兼技正。该委员会改名为华北水利工程总局后任副局长,从事修复河堤、筹备永定河梁各庄堵口和官厅水库工程等工作。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内战,国家建设无法开展,他设想的各项水利事业完全落空,叫了多年的治理永定,却始终未在官厅动过一锹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决心留下来参加新中国的水利建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高镜莹任华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终于得到了实现夙愿报效国家的机会。他提出首先应解决海河的防洪问题,极力主张采取海河各支流直接泄洪入海的方针,并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实现。他积极倡导抓紧勘测和水文等基础工作;制定华北地区治水总体方案;进行具体工程规划设计并准备施工。1951 年末,根治永定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官厅水库工程开工,高镜莹奔赴施工第一线,任官厅水库工程局局长,后改任总工程师。他吃住在工地,与全体职工一道,经过2年的艰苦奋战,水库在1953年发挥了拦洪作用,1954 年竣工。官厅水库的建成,为水利工程建设积累了经验,并培养了一大批水利建设人才。

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以后,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各地均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全国性的水利技术管理工作亟待加强。1954年,高镜莹调任水利部勘测设计局副局长,翌年任水利部技术委员会主任兼技术司司长。1958年,水利与电力两部合并,他任水利电力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主管水利技术工作。1979年,他任水利部顾问。

高镜莹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人民代表,全国政协第五、第六届委员。1957年,中国水利学会成立时被选为常务理事,北京市水利学会理事长。1981年,被推选为名誉理事。

高镜莹于1995316日在北京因病逝世。

治理海河流域的开拓者

高镜莹对华北水系的状况和规律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提出整体治理方略,主持规划设计,并在关键工程建设中亲自实践。海河是华北地区的最大水系,流域广阔,支流很多,每年七八月间发生暴雨,洪水挟沙倾泻平原,水流湍急,仅靠海河一线宣泄,尾闾不畅,经常发生洪灾,淹没大片农田并危及京、津等大城市的安全,是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心腹之患。早在20世纪30年代,高镜莹主持的海河放淤工程就是华北治水的组成部分。当永定、北运两河盛涨之际,将其挟沙的洪水放入沿河洼淀之中,可减少河道淤积,消减洪峰,淤地造田。施工中他坚持保证工程质量,刚正清廉,不合格的闸门坚决退回,延误工期按约罚款,当时承包商叹称没有见过这样干净的机关1936年,他着手制定官厅水库工程计划的工作; 还用3个月时间主持修筑了永定河中泓南堤和疏浚了永定河中泓河道长23公里,完成土方134万立方米,当时中外人士认为是个奇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曾多次提出过海河各大支流分流入海的方案,以解决华北水患,但在当时难以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任华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提出了确立海河防洪体系的方案;在上游山区兴建必要的水库控制洪水,除害兴利;在中游利用现有洼淀滞洪;在各支流尾闾开辟减河分流入海。这个方案确定了海河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其后他陆续领导实施,1950年,完成潮白新河工程;1954年,完成独流入海减河工程;以后四女寺减河、马场减河等工程相继完成。实践证明,海河的防洪体系是正确的。其中,独流减河是为了解决海河南支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的洪水对天津市的威胁,他领导完成了设计和施工图纸,1952年开工,1954年发生大洪水时发挥了分洪作用。其后在1956年,特别是在1963年特大洪水中更显示了巨大的分洪减灾效能。

永定河官厅水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北地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工程。在技术力量薄弱、工程经验不足的条件下,高镜莹带领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对水库上下游进行了周密的调查研究,制定规划设计和施工计划。在工程设计中既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又听取苏联专家的建议,正确选定坝址、坝型、枢纽布置和建筑物设计方案。在施工中克服缺乏技术工人和机械设备的困难,合理安排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法,并且注意采用新技术,如混凝土浇筑真空作业、深基坑开挖分层排水等。高镜莹特别重视质量与安全,对于施工中遇到的重要技术问题,他不顾严寒酷暑,总是坚持在现场亲自处理。经过两年的团结奋战,1953年,伏汛以前大坝达到了拦洪标准。同年8月,永定河发生了有记录以来的第二位大洪水,流量3700立方米每秒,远超过下游河道的安全泄量,水库及时发挥了拦洪作用,经水库调蓄后下泄流量仅为830立方米每秒,免除了下游的洪水灾害。50多年来,官厅水库发挥了巨大效益,使永定河真正成了永定河,同时为城乡供水400多亿立方米。官厅水库的建成,除发挥拦洪效益并为水力发电和北京市供水创造条件之外,还培育了一批工程技术人才,他们成为以后国家水利建设的生力军,这和高镜莹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国家建设技术人才的良师

高镜莹在天津工商学院土木系担任教授并兼系主任长达11 年之久。他以高尚的道德风范、民族气节和渊博的知识以及诲人不倦的精神教育学生,深受学生的爱戴。他的很多学生,在水利、水电、交通和建筑等岗位上作出了成绩,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这与高镜莹的教诲和影响是分不开的。他对当时学院土木系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开拓,除一般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外,增设了超静定结构、流体力学、土力学和水利工程等新学科,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使之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中,他重实际,重实践,经常以实际工程为例进行讲课,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提高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他主持一个学习班专门研究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他派出教授带队组织学生利用暑假进行测量实习,包括导线、水准、地形测量、夜间观星和制图等从外业到内业一整套作业,使学生受益匪浅。在他的整个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

水利技术管理的奠基人

高镜莹主持水利部技术委员会工作,建立了委员初审责任制,对工程技术文件在初审的基础上召开技术委员会全体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形成审核意见,报部领导审批。对重大的技术问题他还要组织水利系统及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进行会诊,提出决策建议。当时在审查全国大中型水利工程设计时,通常都着重研究规划、水文、地质及建筑物等方面的问题,而对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概预算则不够重视。他主张加强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并在此基础上核定工程概预算,以利于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提高工效和缩短工期,促使工程设计文件日趋完善,而且使从业人员提高技术水平。随着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广泛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急需制定统一标准和各项规程规范,这是水利技术管理需要解决的高层次的重要课题。高镜莹力主立法。他组织科研、设计、施工单位根据以总结经验教训为基础且适当提高的原则,相继拟定了《水利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水利工程隧洞设计规范》、《碾压土坝设计规范》以及《混凝土工程规范》等一系列规范初稿,供各地进行试用,对当时水利工程建设发挥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其后进一步制定规范标准打下了基础。

在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一些比较重大的工程技术问题,需要研究解决。高镜莹主持水利部技术委员会工作期间,经常组织科研设计和施工单位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处理方案。如辽宁大伙房水库筑坝土料含水量处理的设计施工、广东新丰江水电站水库诱发地震混凝土支墩坝出现裂缝的加固、安徽梅山水库连拱坝右坝肩稳定处理、湖北丹江口水库混凝土裂缝及温度控制等,他都以精湛的技术,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在多年的技术领导工作中,他以艰辛的努力、高度的责任心和卓越的技能,促进了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也提高了我国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

高镜莹在水利技术上造诣很深,但仍十分重视学习,不断阅读国内外书刊,吸收新知识。他注意收集国内外的工程实践经验,详细做笔记,供工作需要时参考。他一生没有写过一部专门著作,但是他执笔或组织编写的工程技术专题文件非常多,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学术价值。

他严格要求自己,响应党的号召,支持唯一爱女去新疆工作,很长时间过着身边无子女的生活。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不逐名利,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他经常参与流域规划与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的审查,每次发言言简意赅,即使与苏联专家意见相左,也直言不讳。对同辈团结坦诚,能虚心客观地倾听别人的意见,不以权威自居;对年轻人热情关怀,奖掖后进,在他的扶助培育下,许多青年技术人员不断成长,成为国家建设的骨干力量。

高镜莹是一位把全部才能和心血贡献给我国水利事业的领导和技术专家,受到了广大水利技术人员的尊敬。

(王祖华)

简 历

1901221日出生于天津市。

1922年 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

1925年 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先后获工科学士、硕士学位。

1925—1930年先后任天津北洋大学、河北工学院讲师,东北大学教授,华北水利委员会黄河测量队队长。

1930年 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工务课课长。

1931—1934年任整理海河委员会工务处处长。

1934—1937年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工程组主任。

1938—1949年任天津工商学院教授兼土木系主任。

1945—1949年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堵口复堤工程处处长,华北水利工程总局副局长。

1949—1951年任华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

1952—1954年任永定河官厅水库工程局局长、总工程师。

1954—1979年任水利部勘测设计局副局长、技术委员会主任兼技术司司长、水利电力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79年任水利部顾问。

1995316日在北京因病逝世。


发表文章

最近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