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寅,水利专家。成功地指导了多项大型水库工程和引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工作。解决了大型闸坝工程的设计、复杂地基的处理、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中众多的关键工程技术难题。在担任水利部领导工作期间,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指导意见。领导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审查和规程规范编制等技术管理工作,对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冯寅,原籍浙江省嵊县,于1914年7月10日生于北京。年少时受到家庭良好教育,努力读书,兼习写诗、治印、摄影,才赋过人。1932年毕业于育英中学,在校时曾代表该校参加全市中学生题目为“怎样繁荣北平市”的演讲比赛,被评为全市第一名。193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得到校方金钥匙奖。
1936—1937年在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任工务员。1938—1945年先后在桂林湘桂铁路工程局任帮工程司,在桂德公路工程处任帮工程司及桥工队长,在湘桂公路工务局任副工程师及桥工总队长,在重庆缆车公司任副工程师及设计科长。多年辛勤工作,成绩卓著,并在铁路、公路、桥梁、钢筋混凝土、钢木结构等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知识。
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在上海复旦大学任副教授,执教钢筋混凝土结构等课程,教书育人。1947年考取公费留学美国,研修水利工程,在艾奥瓦州立大学研究院学习一年,他和钱宁、王鸿儒合写的有关建筑物风压力的实验研究论文得到了有名的饶斯(H.Rouse)教授的赞赏,破例铅印出版。取得硕士学位以后,去美国联邦垦务局实习,研究筑坝工程技术。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放弃了在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于1950年3月毅然回到祖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参加了华北解放以后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曾任水利部工程总局水库科副科长、官厅水库工程局工程师和工务科科长等职务,为官厅水库胜利建成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以后,他历任水利电力部北京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海河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为众多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呕心沥血,取得了突出成绩。
1979—1982年任水利部副部长,1983—1985年任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担负全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决策和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冯寅于1956年被选为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8年以后被选为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还被选为北京水利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1991 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有特殊贡献的专家。
冯寅于1998年9月21日因病逝世,按照遗愿将遗体捐献给了首都医科大学。
新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位开拓者,
水利工程设计突出的优秀专家
新中国成立之初,水利事业百废待兴,冯寅以满腔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投身水利建设事业,成为一位勇敢的坚定的开拓者,并为此而奋斗终身。他首先参加了当时华北地区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的建设工作。在水利部水利工程总局任水库科副科长和在官厅水库工程局任工务科科长期间,领导规划、设计、施工计划和质量控制等重要工作。在当时技术力量薄弱、物资供应困难的情况下,克服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长住施工现场,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当时一些设计人员大多是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专业知识缺乏,为了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冯寅亲自编写了《土坝概论》一文作为学习教材,还把从国外带回来的坝工设计资料提供设计人员参考。在约四年的设计施工期间,他对水文水利计算、土工和混凝土试验、土坝和泄水建筑物设计、施工计划、统计、质量监控等都亲自指导,夜以继日、辛勤工作、呕心沥血,为水库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官厅水库的胜利建成,不仅发挥拦洪蓄水效益,为治理永定河、保证首都西部防洪安全和城市供水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培养出一批水库工程建设人才。通过这座开创性的水库工程技术实践,开拓了我国建库蓄水除害兴利的水利建设道路。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全国兴起水利建设高潮,在此期间,冯寅在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以及其后在海河勘测设计院担任技术领导,负责和指导了很多重要的大型水库工程和河道工程的规划设计,如北京市的怀柔、密云,河北省的岗南、黄壁庄、岳城、朱庄、潘家口,山西省的汾河等多座水库,从初步设计阶段的坝址坝型选择和枢纽布置方案到工程实施和竣工运行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他都付出了很多心血,使这些工程获得圆满的成功。他对海河流域规划和漳卫新河、永定新河等河道工程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具体指导,为工作的开展和工程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密云水库是北京市担负防洪供水任务的一座大型水库,跨潮、白两河建多座主、副坝,工程规模巨大,坝型采用斜墙土石坝。这种坝型冯寅首先大力提倡优先采用,其优点是可以就地取材,节省当时极为紧缺的水泥和钢材,而且适于以人力为重辅以少量机械设备的施工方式,特别是采用斜墙防渗,施工便利。一般中等高度的坝可以一年拦洪,两年建成。北京市的十三陵及怀柔两座水库都成功采用了这种坝型,取得成功。密云水库能在两年内基本建成与正确地选用斜墙土石坝型是分不开的。此后,这种坝型的优越性更为多数坝工建设者所认同,广泛地应用于华北广大地区,促进了坝工技术和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密云水库建设的另一项技术难题是白河主坝地基深厚覆盖层的防渗处理,该坝高66米,河床覆盖层厚40米,有细沙层和卵石层,结构复杂,采用开挖截水槽的方法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冯寅为此投入很大精力,和技术干部、工人在一起,研究采用灌浆和混凝土防渗墙组合的垂直防渗方案。采用钻孔预埋穿孔管灌浆,冲击钻打槽孔浇筑防渗墙,这些施工方法当时在国外实例不多,在国内更是空白,经过一年多的摸索试验,终于建成了防渗面积2万平方米的“地下长城”,创造了我国坝工建设史的一个奇迹。这项垂直防渗的灌浆和槽孔技术以后被广泛应用于其他水库大坝工程,经过不断改进,工艺日趋完善,取得巨大成功。坝基处理垂直防渗技术在我国的研发和推广,促进了坝工技术的发展,冯寅功不可没。
河北省漳河上的岳城水库是一座规模巨大的防洪和灌溉供水工程,筑坝技术上突出的难题是泄洪建筑物设计。水库溢洪道泄量近1万立方米每秒,布置在土基上,泄洪孔共9孔,每孔净宽12米;水库泄洪底孔采用坝下埋管,共9孔,宽6米,高6.7米进口上部为框架结构,设防地震烈度为Ⅸ度。这些建筑物的水力学和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而其安全运行又特别重要,当时有些专家认为设计方案不可行而又别无良策。冯寅对此进行了精心研究和具体指导,在水力学模型和结构模型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对结构稳定和应力作了仔细的计算,对构件的防止不均匀沉降和防冲作了妥善的布置,建成以后,工程运行正常。这项工程取得成功,也为其他工程在土基上建大流量的泄水建筑物开拓了道路。
河北省滦河上的潘家口水库是河北省和天津市重要的水源工程,是引滦入津和引滦入唐工程的龙头水库,工程规模很大。原来选定坝址在潘家口村附近,河谷狭窄,地质条件复杂,建混凝土坝,基础处理工作量很大,施工不便;建土石坝,泄水建筑物工程量很大,因此坝型条件都不理想。冯寅指导设计人员在研究潘家口坝址进行坝型比较的同时,在下游杨查子村附近勘查选择了另一比较坝址,该处河谷较宽,地质构造简单,施工便利,宜于建混凝土坝,在同等水位条件下,还可取得较大库容。他经过综合比较,慎重研究,最终选定杨查子坝址方案。对混凝土坝型问题比较了实体重力坝和宽缝重力坝两种型式。冯寅充分研究了两种坝型的优缺利弊,决定采用低宽缝重力坝,既可减少扬压力,节省混凝土工程量,节约投资,又可减少模板,便利施工。实践证明这项决策是非常正确的。潘家口水库坝址坝型的正确选择,保证了水库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胜利建成,也为大型水库的选坝工作创下了成功的范例。潘家口水库工程设计还为此获得了国家优秀设计金奖。
解决水利工程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认真负责精神和卓越才能
冯寅作为一位突出的优秀水工设计专家,不仅正确指导了上述众多水利工程的设计取得重大成功,而且在解决水利工程遭遇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时也表现出卓越的才能。他面对困难问题能够深入剖析,全面论证,权衡利弊,并且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最终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解决办法,克服困难,使工程实施步入坦途。
河北省滹沱河上的黄壁庄水库副坝长达7公里,坝基砂卵石覆盖层厚度约40米,由于当时在大跃进时期,设计施工不当,1960年建成蓄水以后,即发生坝后管涌、流土、沼泽化等现象,大坝岌岌可危。当时省水利厅提出采取坝基垂直防渗方案,吸取密云水库成功经验,可以根除险象。但是防渗处理工程量过大,投资过高,非当时国家财力所能允许。对此,冯寅主张采取上游铺盖防渗下游排水减压的渗流控制方案,可以较快的时间和较小的投资保障坝的安全。他领导勘察设计人员常住现场,首先对坝基进行全面详细的勘察,了解地层结构和渗流规律,研究坝体和地基渗流破坏的原因、机理和防治措施。具体办法是上游人工加长加固人工和天然铺盖,下游坝体增加压重,坝脚增设排水减压井。它对于铺盖的设置范围和减压井的布置及结构都给予详尽的指导,经过两年的设计施工,成效显著,大坝转危为安。以后大坝维持安全运行近40年,直至国家财力允许,才进行垂直防渗,彻底处理。冯寅对黄壁张水库副坝的除险加固处理应是类似工程的典范。
1976年7月,唐山地震影响波及北京密云水库,白河主坝斜墙上游砂卵石保护层发生大面积滑坡,危及坝体和斜墙的安全。为了除险加固复建坝体,必须放空水库才能施工。由于原有导流廊道已经封堵,需要新开挖一条泄水隧洞。但该隧洞长约600米,进口还要进行深水岩塞爆破,工期需近一年,不能满足尽快抢险加固的要求。另外一个方案是打开已封堵的廊道,可以很快放空水库。但是很多人对廊道的安全心存疑虑,有的知名专家更是坚决反对,在此关键时刻,冯寅深入调查研究,审时度势,支持打开廊道方案。他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分析了廊道结构的安全度,研究了减少施工爆破对廊道影响的减震措施,明确了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得到了群众和领导的支持。这个方案顺利实施,使水库大坝加固在震后仅一年便成功建成。冯寅在解决这项关键技术问题上的认真负责精神和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感佩。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因水库泥沙淤积严重而进行改建,陆续增建了2条泄流排沙隧洞和4条钢管,打开了8个施工导流底孔,枢纽增大了泄洪排沙能力,逐渐恢复了库容和综合利用效益。但是于1980年年底发现底孔的闸门门槽和底板已遭到严重的磨蚀破坏,如不进行修复将不能继续运用。由于工程重要,问题严重和技术复杂,水利部成立了三门峡工程大修领导小组,由冯寅任组长,组织对底孔进行全面检查和修复。他自此日夜考虑有关各种技术问题,废寝忘食。他先后组织进行潜水检查和水下电视录像,检查底孔进口斜门槽和闸门导轨的磨蚀破坏情况,进行底孔常压和减压水工模型试验以及底孔原形空化噪声试验,摸清底孔在泄流排沙运用下的破坏机理。在此基础上研究底孔改建方案。此时遇到的关键问题是要改建底孔进口门槽和更换闸门导轨,但不能放空水库,不能影响水库防洪、防凌、春灌蓄水和发电的运用,最大的困难是施工围堰。他在研究了国内外特殊的围堰实例之后,支持设计提出的采用软模混凝土支座的钢叠梁围堰方案。他和设计人员一起研究底孔闸墩的体形测量、钢叠梁围堰的结构形式,以及启闭机结构等有关问题,提出要做好止水衔接,把导向架叠置成整体,使结构简化,并督促抓紧进行试验。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在1984年10月围堰沉放成功。软模浇灌混凝土止水良好,为底孔修复创造了良好的开端。这种深水围堰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后,冯寅继续指导改建工作,组织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各方密切合作,使这项艰难的改建工程终于得以完成。冯寅的认真负责精神和解决关键问题的才能在此得到充分体现。
水利部技术领导岗位上的重大贡献
冯寅在1979—1985年先后担任水利部副部长和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担负水利技术领导职务。在此期间,他从事全国大江大河治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审批、技术规程规范编审等技术管理工作,经常深入现场实地考察,不顾疲劳,足迹遍及全国。数年间他审查和检查研究过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逾百项。他对三峡、葛洲坝、故县、小浪底、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入晋等重点大型水利工程经常给予指导和帮助。其中故县水库、小浪底水库和引滦工程等他曾亲自审批设计,还指导解决施工中的许多技术问题,使工程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他对于全国病险水库的加固工作特别重视,有些重点水库如板桥、丹江口、官厅、密云等水库的加固设计从设计洪水到加固方案都亲自具体指导和详细审查,对于水库尽快除险起到决定性作用。
冯寅对我国黄淮海平原地区的治水问题给与极大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他分析了该区域治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治水的方针和工作重点提出:对洪、涝、旱、碱、泥沙、污染等方面的治理要统筹规划;对水资源要考虑需要与可能的平衡,协调社会效果与经济效益以及行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关系,要全面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已有治理工程的综合效益,建立节水型工农业,进行技术改造,还要实施跨流域调水措施;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应作为战略重点,农林牧水相互配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此外,他还对黄河和永定河等的防洪治理、水库建设和水沙调节以及河道整治提出具体指导意见。上述各项意见非常中肯,对于指导黄、淮、海地区的水利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冯寅曾以《我国水资源的危机》为题著文指出,水利工作者有四怕:一是水大,二是水小,三是泥沙,四是污染。水大和水小造成洪涝和干旱是水资源“量”的问题,泥沙和污染是水资源“质”的问题。我们不能满足于水利建设的成就,要特别注意我国今后对水资源“量”与“质”的要求,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国家对资金承受能力而建立起危机感,努力为促进水资源建设的发展、为建立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而奋斗。以上论述表达了他对我国水利事业的真知灼见。
德高望重的良师,知识分子的楷模
冯寅不仅以精湛的技术和卓越的才能闻名于水利界,而且以勤奋务实的作风和高尚的品德为众人所称道。
冯寅技术基本功扎实,工作经验丰富,解决技术问题能力很强,并非只是由于他天才过人,而主要是来源于勤奋。他青少年时代在校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以后十余年在工程界辛勤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和渊博的学识。在赴美研修水利工程短短两年期间,在水力学和坝工技术方面又有较深造诣。献身祖国水利建设以来,工作学习,夜以继日,研究难题,呕心沥血。身为技术领导,深入设计室和设计人员一起计算制图,深入工地和工人一起研究施工方法,勤奋努力超乎常人。40年间他记下的工作笔记达30余本,图文并茂,一丝不苟,蝇头小字达百万言,成为宝贵的工程技术资料;在研讨技术问题时,及时查阅,记载准确翔实,令人敬佩。由此可见他过人的知识、能力和业绩绝非偶然,而是超常勤奋的结果。
冯寅工作特别务实,不尚空谈。他长期担任技术领导工作,不仅提出问题,而且善于帮助解决问题。他引导技术人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操作性强。他把科学技术、设计构思和具体的施工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他一生没有写过一本书,讲话和写文章也不多,但是他为众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办实事,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1959年汛期,白河主坝还没有达到拦洪标准,遭遇特大洪水。导流隧洞如不及时关闭将遭受超过设计水位的压力,有可能倒塌;如果按时关闭,可能因临时溢洪道的泄流能力不足而造成洪水漫坝。当部领导征求他意见时,他分析了两方面风险,建议不关闭导流隧洞,表现了一个工程人员的高度忠诚和技术胆识。
冯寅在工作中一直持有谦虚谨慎认真负责的态度。数十年间一贯埋头工作,总是把功劳让给别人,把剩余问题留给自己。他从不居功自满,夸夸其谈。他处理问题非常谨慎,思维缜密,考虑周详,更虚心听取他人意见,集思广益。对于自己正确的意见他勇于坚持,据理力争。对于他指导设计的工程自己负责到底,努力解决遗留的问题,从不诿过于他人,认真负责的态度令人敬佩。
冯寅一生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生活俭朴,严以律己。毕生精力投入水利事业,个人私利毫无所求。对于副部长职务,事先多次写信辞谢,自谦说有自知之明,恐怕有负重任。担任副部长职务以后,全身心投入工作,直至退休以后,言谈之间仍是念念不忘水利事业,很少涉及私人生活。他一生对个人私利毫无所求,衣食俭朴,居室装修陈设在一般水平之下。但他乐于助人,很多同事在患病或者有困难时受到他的多方照顾。他对于子女严格要求,总是教育说为人要正直,甚至电话汽车都不允许子女私用。
冯寅逝世以后,没有留下钱财积蓄,只有几箱技术书籍早已送给了设计院,个人毫无保留,只剩下遗体还立下遗嘱捐给了首都医科大学供解剖研究之用。但是他却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就是水利事业的成就和科学技术的贡献,就是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筑就的丰碑,还有一个高级专家、高级知识分子的精神,一个高风亮节淳厚长者的风范,一颗爱国爱民的心。
让我们永远纪念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良师,一位知识分子的楷模。
(王祖华)
简 历
1914年7月10日 生于北京市。
1932—1936年 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
1936—1937年 任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工务员。
1938—1945年 任湘桂铁路工程局帮工程司,湘德公路工程处帮工程司,湘桂公路工务局副工程师,重庆缆车公司副工程师。
1945—1947年 任上海复旦大学副教授。
1947—1948年 赴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学习,取得硕士学位。
1948—1949年 在美国联邦垦务局实习。
1950—1954年 任官厅水库工程处工程师,水利部工程总局水库科副科长,官厅水库工程局工程师,工务科科长。
1954—1964年 任水利(电力)部北京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1964—1978年 任水利(电力)部海河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
1979—1982年 任水利部副部长。
1983—1985年 任水利部总工程师。
1978年以后 历任北京市水利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1998年9月21日 病逝于北京市。
主 要 论 著
1 冯寅. 碾压土坝工程概论. 官厅水库工程局,1951.
2 冯寅. 黄淮海平原治水问题. 中国水利,1982(4).
3 冯寅. 在官厅大坝加高初设审查会上的发言. 水利水电勘测设计,1988.
4 冯寅. 治理黄河战略方案的商榷. 1987.
5 冯寅. 我国水资源的危机. 水利水电技术,1989(9).
6 冯寅. 对永定河整治的几点意见//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永定河卢沟桥梁各庄段治理研讨会文件汇编.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