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科技成果评价信息公示

2025-11-02 19:46

近期,中国水利学会拟对成果“全球变暖驱动下黄河源区生态水文过程模拟与水资源适应关键技术”“农村供水系统性提升和数智化赋能关键技术与应用”组织评价。

根据相关要求,现对成果名称、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公示期为2025年11月3日-11月7日。

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提出异议。异议意见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单位异议的意见要加盖公章,并明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个人异议的意见要署真实姓名,并附个人身份信息及联系方式。异议意见请寄送中国水利学会学术交流与科普部。

联系人:颜文珠

电话:010-63203260

通讯地址:北京市白广路二条16号,中国水利学会

邮编:100053

附件:1.“全球变暖驱动下黄河源区生态水文过程模拟与水资源适应关键技术”相关成果信息

      2.“农村供水系统性提升和数智化赋能关键技术与应用”相关成果信息

中国水利学会

2025年11月2日

附件1

成果名称:全球变暖驱动下黄河源区生态水文过程模拟与水资源适应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河海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技术

职称

工作单位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1

王国庆

正高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作为本项目第一完成人,策划和组织了整个项目的研究,项目关键技术创新点的首要贡献者,主持了创新点1、2、3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工作。

2

鲍振鑫

正高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参与策划和组织整个项目研究,主持构建了高寒区气候变化与生态水文模拟技术方法,对第2、3点技术创新做出了贡献

3

孟宪红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参与策划和组织整个项目研究,提出了黄河源区下垫面与大气之间水热交换及其演变的综合物理图像,对第1、2点技术创新做出了贡献

4

张建云

院士/正高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参与策划和组织整个项目研究,提出了生态水文自适应耦合模拟框架,对第2点技术创新做出了贡献

5

左德鹏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提出了基于动态下垫面的分布式生态水文过程自适应耦合模拟方法,对第2点技术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6

鞠  琴

副教授

河海大学

创新了全球变暖驱动下高寒山区水资源评价与适应技术,对第3点技术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7

杨勤丽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提出了高寒区多源生态水文数据融合技术,对第1点技术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8

刘翠善

正高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提出了未来水资源时空变异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的区域效应和适应对策,对第3点技术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9

张大伟

正高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参与高寒山区降水径流模拟方法改进,对第3点技术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0

吴杰峰

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参与气候变化高寒山区水资源预测及不确定性评价,对第3点技术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1

秦  甲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参与黄河源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揭示,对第2点技术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2

王  婕

工程师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参与变化环境下生态水文模拟中的参数化方法改进,对第2点技术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3

谢  康

工程师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参与基于动态下垫面的分布式模型构建,对第2点技术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4

王乐扬

博士研究生

河海大学

参与未来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响应协同驱动下的水资源情势评估,对第2点技术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5

阮俞理

工程师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参与高寒山区水资源预测,对第3点技术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附件2

成果名称:农村供水系统性提升和数智化赋能关键技术与应用

完成单位:清华大学、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夏水利信息中心、上海威派格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立昇净水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力创科技有限公司、熊猫智慧水务有限公司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技术

职称

工作单位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1

王忠静

教授

清华大学

总体技术架构,创新点1、2、4

2

胡  孟

高工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总体应用架构,创新点1、3、4

3

刘锐平

教授

清华大学

水质提升关键技术,创新点3、4

4

邬晓梅

高工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质提升关键技术,创新点3、4

5

李连香

高工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水质提升保障技术,创新点3、4

6

李洪兴

研究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水质提升保障体系,创新点3、4

7

刘昆鹏

高工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总体架构完善,创新点2、3、4

8

唐文哲

教授

清华大学

农村供水长尾效应,创新点1、4

9

吕育锋

高工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质提升保障提升,创新点3、4

10

陈良刚

高工

海南立昇净水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量质提升技术,创新点2、3、4

11

姜维军

高工

宁夏水利信息中心

总体架构实施,创新点1、2、4

12

张震中

助研

清华大学

农村供水链路,创新点1、2、4

13

郝振刚

研究员

力创科技有限公司

保障提升智慧化,创新点2、3、4

14

丁  凯

上海威派格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保障提升智慧化,创新点2、3、4

15

池  泉

研究员

熊猫智慧水务有限公司

保障提升智慧化,创新点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