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上 搭“积 木”

  地处欧洲一隅的荷兰,面积只相当于中国的台湾省,却有近1/4的面积低于海平面,1/3的土地高出海平面不足1米,正如其国名表示的,是一个“海拔最低的”国家。因此,荷兰人有极高超的治水本领。他们以筑堤、排水、围海造陆与海水搏斗闻名于世。修建的拦海大堤,历来享誉全球,与中国的万里长城齐名。1932年建成的32.5公里长的海堤,把一个须德海围成了艾瑟尔湖,填造出了2000多平方公里的圩田。 难怪世人称赞道:“上帝创造了世界,荷兰人创造了荷兰。”1986年竣工的防御灾害性海潮的东斯海尔德挡潮闸,更是超凡脱俗的一项壮举。

  东斯海尔德河河口,水深有三四十米,海浪潮汐往复不停,风急浪高,自然条件十分险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比较,建闸巧妙地采用了先预制混凝土构件,再运到现场装配的“积木”式施工方法。

  早在10年前,混凝土闸墩就在不远处分期分批陆续制作。每座闸墩都是庞然大物,最重的竟达18000吨,最高的有53米(相当于20层楼)高。闸墩上窄下宽,底面大到能容得下4个标准篮球场。闸墩制作场占地1平方公里,是用堤坝围海,抽干15米深的海水以后腾出来的一块地盘,其间又用堤分隔成4个区域。每座闸墩都须用一年半的时间才能浇筑完毕,因此,66个(比实际需用数量多1个)墩子依次排开,巍然屹立,宛如城市建筑小区里的楼群,煞是壮观。

  先期筑好的墩子,分区破堤放进海水,靠特制的双体起重运输船,缓缓驶来把墩子夹在中间,一左一右像提携小孩一样拖走,分别送到防潮闸现场安装。由于闸墩的下半部预先做成了空心箱室,所以海水的浮力替起重船减轻了将近一半的负担。闸墩运到现场后,再往空心箱室里灌装砂子使墩子沉稳,达到设计要求。即使这样,让如此多的巨大的闸墩在大风大浪中逐个安全、准确地就位,也实非易事。

  闸址墩位的基础处理更是精细异常,比喻为给婴儿布置床铺也不为过。这一个个“水下褥垫”,分别要经过诸如开挖壕沟、振实底砂、做下部透水垫、做上部透水垫、调整垫子的水平度、安置墩子等6道繁复的步骤。整个“铺垫子”、“安墩子”工序,共历时22个月。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在几十米深的水下摸索着进行的,其难度可想而知。再有,做“褥子”要用到许许多多石块(有的石块要求10吨重),而荷兰本无大山,这些石块都是花钱从德国、芬兰买来的“进口货”,可见其魄力之大,工本之高。

  在定位准确无误的墩子之间,分别安设钢闸门。挡潮闸共设置闸门62扇。这些平板闸门,每扇有43米长,高度却不相同,有的6米,有的12米;重量从300吨到500多吨不等。闸墩的上部,安装空心的箱式公路桥梁,每根梁长45米,重1200吨。梁的顶面再铺设公路。

  整个工程就是由这些硕大无朋的“块块”、“棍棍”拼接而成,多么了不起的“积木”工程啊!工程竣工时,荷兰女王陛下亲自正式启动闸门。为了表示友好情谊和永久的纪念,65个闸墩都用世界上的著名人物来命名,其中有两个中国人,一个是中国驻荷兰的大使郭洁,另一位是河海大学名誉校长、水利专家严恺。

作者:西园

2007-09-18

下一篇:宇航员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