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杨贤溢

 人物简介

杨贤溢,水利专家。留学美国时参加了在美国垦务局进行的长江三峡工程中美技术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参加了长江荆江分洪工程、丹江口水库、葛洲坝水利枢纽等大型水利工程的科研、设计、施工,解决了一些重大技术问题,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曾致力于长江三峡工程前期科研攻关、论证工作,特别是主持了三峡基岩专题研究工作,促进了我国岩石力学的发展。

杨贤溢,19141028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祖父杨銮波是前清举人,父亲杨陶村是小学教员。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排行老三。因为出身于书香门第,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接受早期教育。

杨贤溢在家乡怀临的一个私塾里接受了几年启蒙教育后,便到安庆市读小学。1927年,在六邑中学读初中,1930年考入安庆高级中学。

1933年,受在武汉大学读书的哥哥的影响,杨贤溢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武汉大学,就读于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与兄长成为校友。在人才济济的武汉大学,杨贤溢的成绩仍是出类拔萃,每学期期末考试总是土木工程系或工学院的第一名。因此每学期都能得到五十块大洋的奖学金和安徽省教育厅对本省大学生每年一百二十块大洋的奖励。

19377月,杨贤溢大学毕业,被分到南京经济委员会水利处工作,从此,杨贤溢与水利结下了不解之缘。1938年,南京经济委员会解散,他便来到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工作。19456 月,他顺利通过租界法案的考试,赴美国留学。在学习期间,参加了在美国垦务局进行的三峡工程中美技术合作,接受了萨凡奇(John Lucian Savage)总工程师的指导。直到1947年,因经费原因停止合作。

194710月,杨贤溢获得科罗拉多大学硕士学位后,回到祖国。但是,在腐败无能的国民党统治下,杨贤溢的才华没有用武之地,他的满腔激情成了泡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决定成立长江水利委员会,林一山奉命到南京接管原南京国民政府的长江水利工程总局,时年35岁的杨贤溢被任命为工务处及设计处副处长。

1952年,荆江分洪工程开工,杨贤溢任北闸工程处副处长。在紧张的施工中,他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在采用美国先进技术保证混凝土质量方面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当时工地生活十分艰苦,为了抓紧工程进度,他经常忙得几天几夜不能休息。由于设计得当,参建军民齐心协力,这座设计流量达7000立方米每秒的主体工程在短短75天后便宣告竣工。这一奇迹引来西方记者前往工地采访。之后的几年,杨贤溢又投身于汉江规划及丹江口水库工程的建设中。

19583月,杨贤溢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内心无比激动,兴奋地说:是党给了我这个知识分子以用武之地,使我所学的知识派上了用场,我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也就是这一年,他调任长江科学院副院长,任职15年,始终直接领导科研工作。

1962106日,经国家科委同意,正式成立三峡岩基专题研究组。杨贤溢担任组长,全面负责科研工作。参加建组的有18个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近百名成员。通过全国性的协作活动,开创和促进了我国岩石力学学科的发展。

1970年,长江干流第一个水利水电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开工。1971年,他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窦国仁教授分任模型的正、副组长,负责组织三峡泥沙模型试验研究,对这一课题,当时世界上还没有成功的经验。他主持在汉口九万方试验场设计制作葛洲坝工程第一座坝区泥沙模型,经过清水、浑水试验,于19727月正式开始进行枢纽布置方案试验研究。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杨贤溢原有的职务已被夺权,不再担任长江科学院领导职务,但他以一名技术工作者身份,依然专心致志进行实验工作。1973年初,杨贤溢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总工程师,针对影响工程建设的重大技术关键问题组织协调勘测、设计、科学实验工作,并主持了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技术工作和全委的科研工作。

1984年,在葛洲坝工程泥沙科研的基础上,杨贤溢主持开展了长江三峡泥沙科研工作,对正常蓄水位150米方案的泥沙问题,完成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研究,并经国务院原则批准。1986年后,长江三峡工程重新论证,他担任泥沙专家组顾问,指导三峡工程150180米正常蓄水位方案的泥沙研究。他对三峡工程泥沙问题中的重点项目,如坝区河势规划、库尾泥沙淤积,以及水库下游江湖关系等都很重视。

19919月中旬,在湖北宜昌举行的葛洲坝水利枢纽第三次科技成果交流会上,许多国内外的著名水利水电专家都认为,经过几十年运行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所取得的一系列科学技术成果经受了实践考验,这标志着我国水利水电科学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葛洲坝水利枢纽二江、三江工程及其水电机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党的领导,也渗透了主持攻关者杨贤溢的心血。

杨贤溢为中国水利事业不懈地奋斗了整整59年。在这段时间里,他为南京国民政府的腐朽无能而失望过,因为文化大革命动乱而迷惑过,但他始终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始终没有放弃开发治理长江,尤其为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倾注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同行们都称赞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水利专家

早年三峡工程设计的参加者

19971111日,刚刚胜利实现大江截流的三峡工地迎来18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曾于1946年赴美国垦务局随萨凡奇(John Lucian Savage)先生规划和设计长江三峡工程的56位老专家中的代表,杨贤溢便是其中之一。

6年之后,巍峨的三峡大坝矗立在长江之上。2003年,这18名老专家中的10名代表,再次应三峡总公司的邀请,踏上了三峡坝区。两次故地重游,这些老专家感慨万千。当年赴美,杨贤溢满怀希望投入到三峡工程设计中。作为两次参观活动的主要召集人,他在三峡展览馆的《长江三峡写真长卷》前,一眼就认出照片上的南津关,笑着说:当年萨凡奇选的3号坝址就在这里,5个坝址都是石灰岩地质。

1944年,萨凡奇应中国政府邀请,先后考察了长江上游部分支流及三峡水力资源,提出《扬子江峡谷计划初步报告》。19458月,中国以3厘的年利向美国贷款30亿美金,准备修建三峡工程。计划以电力制造化肥,出售美国,收入还贷款。同年10月,资源委员会与垦务局签定三峡工程设计合约,派大批技术人员到垦务局所在的丹佛参加设计工作。19469月,萨凡奇来四川长寿商酌三峡设计程序并去宜昌踏勘地形地质,准备在美国丹佛垦务局开始研究设计,杨贤溢当时就在大坝组参加了三峡工程第一次的设计工作。

1947年春,国内经济形势日趋恶劣,研究设计的正常开支已无法维持下去。3月中旬,资源委员会纽约代表处发出通知,三峡经费仅存6000余美金,发中方设计人员一月的工资都不够,于是要暂停与垦务局的合约。56名中国技术人员闻讯,都非常气愤,痛斥南京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当年6月,中方技术人员解散回国,杨贤溢因为学习尚未结束,留在美国继续他的学业。

1954年,三峡工程又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当时,杨贤溢已是长江科学院的副院长。因三峡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已经展开,急需科研攻关成果配合设计工作,为适应三峡工程的需要,杨贤溢在院内积极建立河流泥沙、岩基、抗震、土质等专业,在实践中选拔人才。短短几年,全院人员增加到600多人,承担了三峡工程试验研究全部课题的80%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峡工程论证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杨贤溢责无旁贷地担任泥沙专家组顾问,他急切又反复地说:三峡不能再拖下去了,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心愿。长办研究了多年,早已做好开工准备,现在国家发展了几十年,修三峡工程绝没有问题。

工程开工后,杨贤溢兴奋不已,心系大坝,神往三峡。

设计出亚洲第一大泄水闸

1951年,党中央发出了治理长江水患的号召,批准修建荆江分洪工程。平原建闸,难度极大,首先碰到的是设计问题,而工程设计所必须的试验研究工作却是一无人员,二无设备,三无场地,一切都要从零开始。1951年秋,长江委借用武汉大学的实验场地,并请有关专业教授指导,开始进行荆江分洪工程的水工、木工、材料试验。杨贤溢认真听取各种意见,妥善解决试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指导科研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基本满足了设计施工的需要。1952年春,荆江分洪工程正式开工,30多万军民奋战75天便完成了这座当时亚洲最大的泄水闸主体工程的施工任务。在得知荆江分洪一期工程胜利完成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亲笔题词,向广大建设者们赠送锦旗。毛主席题词: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周总理题词: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这是杨贤溢参加新中国建设的第一项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他为此深受鼓舞和鞭策。随即他开始筹备长江水利委员会自己的试验研究专业机构。

参加丹江口大坝选址并解决其裂缝问题

1952年秋,中央要求抓紧研究汉江的治理和开发,特别是汉江丹江口水库工程的勘测设计研究工作。当时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的人员无不欢欣鼓舞,热烈紧张地投入了新的战斗。杨贤溢与魏廷琤、蒋怀玉、何之泰等同坐一条船,对沙洋至丹江口约200公里河段,进行查勘。到丹江口坝址后,首先查勘两岸地形,登上坝址的右岸凤凰山,然后查勘坝址地质及水工布置,据当时已掌握的工程水文地质资料以及钻探岩芯资料,确认那里是少有的高坝良好坝址。

大坝兴建中的1958年,主体工程混凝土坝发生了较多的贯穿性裂缝。对此,杨贤溢及时组织有关专业力量,开展了丹江口大坝混凝土施工质量、抗裂性能调查研究和温度控制研究,不但成功地解决了大坝防裂问题,还提高了对混凝土温度裂缝规律的认识。与此同时,他还组织与华新水泥厂合作研制生产丹江口水库大坝用的大坝水泥。并在工地研制混凝土外加剂,从而大大提高了大坝混凝土质量。这些产品除丹江口水库使用外,还远销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

完建后的丹江口水库大坝,在湖北丹江口市城区,位于汉江与其支流丹江汇合口下游800米处。它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力更生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水平,具有防洪为主,兼有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利用效益。它不仅是根治汉江、开发汉江的关键工程,而且也是南水北调中线最佳的水源工程。安全运行几十年来,在战胜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2003 年汉江20 年一遇的秋汛中,发挥了重要的拦洪作用。

为葛洲坝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葛洲坝水利枢纽是径流式电站,平均每年要承泄5.4亿吨悬移质泥沙和数百万吨砂卵石推移质泥沙。这些泥沙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航运和发电。杨贤溢从开始参加和领导葛洲坝坝区泥沙模型实验,到以后担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总工程师时期,一直组织研究葛洲坝工程泥沙问题。他根据林一山提出的葛洲坝河势规划的设想,组织泥沙科研协作单位对单槽分汊方案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认真研究枢纽泄洪、排沙、通航、发电,直到选定单槽方案,报请葛洲坝技术委员会批准。使得大江电厂多装4台机组,少建5孔闸,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三江航道和大江航道的放淤堤、冲沙闸、二江电厂、大江电厂导沙排沙和底孔排沙工程,他都具体参加指导。实际运行表明,这些工程布置取得了预期效果,二十多年来航道运行通畅。杨贤溢主持的葛洲坝泥沙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显示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学术水平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葛洲坝水利枢纽二江泄水闸的消能防冲,是工程安全的首要关键问题。专家们非常关注,争论较大。杨贤溢结合长江水文和泥沙的特征,认为在解决消能防冲问题的同时,要防止消力池内出现空蚀和泥沙磨损破坏。为此,他摒弃了消力池内设强迫消能方案,提出了消力池轮廓力求简易平顺,以减少空蚀和磨损破坏的意见。他还组织人员到丹江口大坝下游设高流速大型混凝土抗冲耐磨试验设施,以验证试验研究成果。并将二江泄水闸分区调度运用,使水跃既不进入闸室,又不远驱。经过多种方案的试验比较,消能效果良好,安全可靠,闸下基本避免了冲刷,也没有出现空化空蚀的破坏。

俯首甘为孺子牛

杨贤溢在长江科学院任职期间,经常深入到各实验室和车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支持新生事物的成长。他支持刘崇熙主持发明的低热微膨胀水泥的试验研究;当龚召熊主持研究的地质力学模型技术取得成果时,他亲自撰写推荐意见,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当1981年葛洲坝大江截流胜利成功后,他三次为汪定扬的《立堵截流实用水利学计算》论文审稿,并推荐给《水利学报》公开发表。

杨贤溢还十分重视对中青年科技力量的培养。他除派人到大专院校深造以外,还自行举办多期业务进修班和外语班,因此多人考取国家留学生,回国后现都已成为专业的带头人,有的担任院室领导工作,有的在科研工作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他还注意从工作中培养专业干部,他把从美国带回的文献资料,都一一交给大家传阅学习。院里新到的外文杂志,他都要一一浏览,并介绍给有关技术人员看,告诉他们有哪些文章不仅要好好看,还要潜心研究。1960年,有限元计算刚出现在美国一家航空杂志上,他就介绍给材料室,并由材料室组织翻译,进行有限元手编程序的计算工作。同时,他还经常找有培养前途的人才谈话,给他们指明努力方向和专业途径,并鼓励他们尽快成长。不少人在他的指教下受益匪浅,深受感动,一些发表于国内外的学术论文与理论文章,几乎都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可当他审稿时,总要将自己的名字划掉,充分体现了杨贤溢甘为人梯的高尚品格,显示了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虚怀若谷的风范。

几十年来,杨贤溢身为技术领导,平易近人,与他接近和共事的人,都感到心情舒畅。他办事深谋远虑,处理问题客观公正,发扬技术民主,认真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尤其是对不同意见,从中吸取合理部分,因此,深得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敬重与爱戴。杨贤溢把掌握的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解决了一些工程实际中的技术难题,为开发治理长江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61219日,杨贤溢在武汉因病与世长辞。

(傅 菁)

简 历

19141018日出生于安徽省怀临县。

19377月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

19466月参加三峡工程第一代设计工作。

194710月获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硕士学位。

1951年参加荆江分洪工程的设计。

1958年任长江科学院副院长。

196210月任三峡岩基专题研究组组长。

1973年任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


发表文章

最近发表文章